三代坚守,把原汁原味的大奏鼓代代传承下去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今年5月8日,经各地申报、专家组初评、社会公示、评审委员会审议等程序,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1082人)并予以公布,台州市有5位传承人入选, 他们分别是:章岩友(台州章氏骨伤疗法)、杨兴亚(三门祭冬)、王汝兰(仙居花灯)、陈德福(温岭大奏鼓)、鲍木顺(玉环坎门花龙)。

  77岁的陈德福是石塘镇里箬村渔民,是继陈其才(石塘七夕习俗)之后入选的温岭第二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因陈其才已于2018年1月去世,所以陈德福是目前在世的温岭唯一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6月6日,在第二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记者专程来到里箬村采访了陈德福。


父亲陈兆凤就是著名的鼓



  陈德福的父亲叫陈兆凤(1917~1993),在林友桂著的《温岭大奏鼓》一书中,有专门的简介:“里箬以前有三大擂鼓好手:陈兆凤、庄大坎、张永新,在外的名声和他们的鼓声一样响亮。提到陈兆凤,里箬村的人总说‘兆凤的鼓板好’。”

 

  “陈兆凤的个人传奇完全体现在他对鼓的驾驭上。他能完整地敲出4套调子的鼓板来,全靠手上的功夫,而在他的晚年,大奏鼓停了大概七八年,在这个漫长的休止符里,他以雕刻刀代替了鼓槌。在他留下的为数不多的那些木刻制品中,或许还能找到一种岁月深处的鼓声。”

 

  陈兆凤育有三子,长子即陈德福,次子陈其佰,三子陈其米。但是陈德福的两个弟弟都不会跳大奏鼓。陈德福喜欢跳大奏鼓,在三十几岁时学跳大奏鼓(《温岭大奏鼓》书中记载他25岁时学跳,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参与大奏鼓演出,《台州日报》6月8日的一篇报道则称其1979年第一次参加大奏鼓演出,记者现根据陈德福口述,推测他在1976年至1979年就学跳大奏鼓了),也许是他喜欢热闹的个性使然。


上世纪70年代末参与奏鼓鼓表演



  “我十几岁时就看过大奏鼓,当时,大奏鼓还不叫大奏鼓,我们叫它哏噔敲,大奏鼓是后来陈其胜给它起的名字。那个时候,大鼓也没有现在的那么大,是放在一个鼓架上的。早先的时候,大奏鼓表演时的服装,也与现在的不一样,衣裳是很大的,衫袖也很大,服装颜色是蓝色的,也没有现在表演服装上的鱼的图案。那个时候,大奏鼓只有元宵节扛台阁时才有,闲时是没有的。我三十几岁时,大奏鼓曾经停过一段时间。上世纪70年代末,大奏鼓又跳起来了。”陈德福回忆说。

  在陈德福的记忆中,大概40年前的一次元宵扛台阁活动,曾经应邀扛到石塘。那一次的活动,他们全家都印象深刻。“我的大儿子陈祥玉今年53岁,那个时候,他只有十几岁,我老爸参与了,他敲鼓,我也参加了,我的两个儿子手牵手跟在队伍中,可以说一家三代都参与了。我们的队伍扛着台阁,敲着哏噔敲,从西沙岗头经过麻车坑到石塘,然后到小沙头、介厨浜,转到桂岙,那个时候,桂岙隧道还没有开通,所以,队伍经过桂岙路廊,再回转到箬山。”


儿子陈祥玉从小喜爱大奏鼓



  这次活动以后,陈祥玉等村里的孩子们都喜欢上了大奏鼓,他们像大人一样,组织过一支队伍嬉玩。据陈德福的妻子回忆,,陈祥玉和小伙伴们则用洋镬、甑头(钵头)当作乐器敲击,在里箬岙里转来转去。而林友桂著的《温岭大奏鼓》一书中,对此事也有如下更详细的记叙:


  “据大奏鼓队年轻一辈张永进、陈祥玉回忆,大概在1979年,那时张永进7岁,陈祥玉13岁,还有陈祥豪、陈青汉、陈其兵、陈永聪等几个小伙伴,他们都在箬山东方红小学读书,每天放学后,在里箬村的禹王庙前集中,他们以脸盆代替鼓、以渔浮代替木鱼、以锅盖代替铜钟,以竹棒、木棒作为锣槌鼓槌,开始大奏鼓表演。大人们来干涉,大家便一哄而散。不过,那些参加过大奏鼓演出的大人一般对他们表示鼓励,有时还走过来指点一下。张永进的爷爷张喜良就来指点过张永进如何敲木鱼,老鼓手陈兆凤也来指点过他的孙子陈祥玉。

  第二年元宵节,他们几个甚至组成了小抬阁队,,,另一个男孩则扮作小沉香。他们的抬阁是两张小桌子做的,一张倒放在另一张上面。由于服装和道具大人们晚上要用,他们便在下午3点左右开始,在附近两三个村里转上一圈。直到现在许多人还记得他们当年的杰作,因为他们穿着大人们的服装,看上去实在滑稽得很,路上看热闹的都笑他们是‘小老太太’。这次活动持续了好几天。不过,他们的鼓并没有像大人一样配一只鼓亭,而是一只纸做的猴子,用毛竹固定在鼓架上,猴子的四肢用蜘蛛网般的绳子与鼓相连,因此演奏时它也会随着鼓点动起来。”


大奏鼓跳进中央电视台



  元宵扛台阁跳大奏鼓活动恢复以后,通过文化工作者的参与,大奏鼓的影响力日渐扩大。1984年,中央电视台工作人员到石塘拍摄专题片《渔村小叙》,就摄录了大奏鼓画面;1994年3月,温岭撤县设市庆祝大会上,60人表演大奏鼓,其规模是空前的,影响力也非常大。之后,大奏鼓还在曙光节、开渔节、渔民运动会、七夕小人节祭拜活动、大溪四月廿三庙会等节日庆典活动中亮相,它不仅仅是限于元宵节扛台阁时的表演节目了。

  作为里箬村大奏鼓队的一员,陈德福参与的大奏鼓表演不胜枚举,如2006年作为台州市代表团成员之一赴京参加中国魅力城市第二轮展示活动演出,2008年参加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栏目演出。在他的记忆中,2006年那次到北京参加大奏鼓演出前,在台州还进行了7天的培训。北京的导演专程到台州来,辅导参与表演的队员们,因为在舞台上表演与平时的表演有些区别,为了体现舞台效果,做了一些修改。在陈德福提供的演出活动照片上,记者还看到,浙江民泰商业银行湖州分行开业时,他们也应邀前去参加开业庆典演出。虽然这是商业化的活动,但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奏鼓为人们所喜爱。陈德福告诉记者,去年,箬山有一户人家结婚迎亲,也邀请了他们前去表演,当时人们将表演的视频、图片发在朋友圈上,还得到了无数点赞。


痴迷大奏鼓,不跳会感到遗憾



  年轻时,陈德福在大奏鼓表演队中扮演的角色并不固定,缺什么就去表演什么,不过,后期他表演的角色以铜锣手为主。这么多年大奏鼓跳下来,陈德福的体会是,大奏鼓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由于现在表演的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在表演时注重跳得高,动作幅度比以前大得多,节奏也加快了,因此,一场跳下来,就比以前吃力得多。此外,为了适应舞台表演,现在的大奏鼓表演也根据舞台艺术效果做了一些改变。但是,不管怎么变化,陈德福还是一如年轻时那样,喜欢跳大奏鼓,乐于参与。


  可能是考虑到陈德福年纪大了,怕他身体吃不消,现在,只有台州里的表演才叫他去参加。对陈德福来说,不能参加一些想参加的演出活动,让他觉得遗憾。


热心传承大奏鼓



  近年来,市文广新局以国家级“非遗”项目为抓手,构建“项目、人、基地”三位一体的“非遗”保护模式,将大奏鼓打造成我市传统文化的金名片。我市开展大奏鼓专项保护行动,制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十二五”时期(2011~2015)保护规划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奏鼓保护实施方案》,将大奏鼓保护列入《温岭市石塘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成功创建温岭市职技校“浙江省第二批非遗传承基地”、石塘镇中学“台州市首批非遗传承教学基地”以及石塘镇里箬村“浙江省第二批非遗旅游景区”。2013年,市文保中心被评为“浙江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先进集体。

  陈德福是2009年被评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作为传承人,他切实担负起传承大奏鼓的责任来。温岭市职技校、石塘中学、箬山小学等学校,都请他去教过大奏鼓。他在温岭市职技校教过两三年的大奏鼓,有时候,教到晚上七八点钟才回箬山。还有一些社会上的单位,有时候也请陈德福辅导教学。就在记者采访的前几天夜里,台州银行南片区域石塘小微企业专营支行和松门支行的8位工作人员,就专程到里箬村文化礼堂,请陈德福等4人教大奏鼓,他们打算参加台州银行的行庆表演。


  石塘小微企业专营支行的林杰是学员之一,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陈德福等老师在教学时很用心,说大奏鼓是庆祝渔业丰收的,表演者必须要开心,要表演出欢快的气氛来,体现出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虽然林杰等人只进行了三四夜工夫的学习,但正式演出时,还是呈现了相当好的舞台效果。林杰说,这里面的8个人,只有他是上过几次舞台的,其他的几个都没有舞台经验,这要感谢陈德福等老师的指教。


  算起来,陈德福一家也称得上是“大奏鼓之家”了,除了他本人外,他的两个儿子陈祥玉、陈祥定,还有侄子陈祥勇,都会跳大奏鼓。陈祥定的儿子陈鋆阳,今年16岁,还在松门育英中学就读,也会跳大奏鼓。今年5月,陈德福被文化和旅游部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感觉自己的责任更重了,他说,一定要将原汁原味的大奏鼓,代代传承下去。

文稿转载自温岭日报

部分照片源于镇旅游办和网络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