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天台清明餣、清明饺的前世今生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首先,

奉上青餣专属大片,

快来吞口水吧!



(建议WIFI情况下观看)



浙江天台

清明餣

清明饼

清明圆

清明饺

前世今生



编者按:


      说到春天,不得不想起清明节。天台人对清明节的重视甚至超过了春节。不管离家多远,无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会赶回老家去扫墓。这种情怀不是打几通电话、传几条短信、发几个红包所能代替的。这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传承。习俗如是,传统如是,饮食文化也如是,比如说天台的“清明小吃”。       



作为天台人

这些清明习俗

你知道多少


清明节在天台,家家作菁团、菁饼(团为咸,饼为甜)为寒食品,带去扫墓。菁是田野上蒿、艾一类的野生小草,有清香味.清明后开黄色小花。天台民间采之洗净后在开水中氽过捣成泥,拌上糯米粉及小麦粉,即做成团和饼,叫菁团、菁饼。菁团的馅用豆腐干、笋、猪肉、油泡、萝卜等切成小方粒,炒熟后再被包裹;菁饼的馅则是用红糖或用甜豆沙做成。


清明

扫墓又称“墓祭”或“上坟”。时间灵活,一般在清明前后举行,有“前三后四”的说法。据《浙江通志·风俗)和《台州府志》记载,这一天,天台县民间不分贫富,都在各自的祖先墓前设馔致祭,并插香烧纸,封土于墓,俗称“加坟土”。旧俗民间在墓地插竹挂纸钱;也有压纸于墓场和墓背的,称为“压墓钱”,上过坟后,在坟头上挂彩色幡,表示该坟有下代人照管。

新中国建立以后,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的活动,已成为民间一种新时尚。清明节那一天,各地机关、团体、学校和群众组织,带着花圈和鲜花,成群结队地到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寄托哀思。


清明作为节气,只有一天;寒食节一般为三天。天台民间的清明活动,可以延迟到端午节或春花收割前举行。有“清明长长节,做到端午歇”、“清明长长节,做到割麦歇’的说法。其原因.一说是因为“清明”节时,正值青黄不接,旧时民间无力操办祭品,到春麦收成后才赶着“做清明”。另一说法,和戚继光在这一带抗倭有关。据说当年某村中的男子都随戚家军抗倭去了,到清明节时、有人提出要回家过节,戚家军将领为不放松节时防务,就让他们在节后轮流回家去和家人共扫祖坟,直到端午左右,全村人才都过完了清明.抗倭也取得重大胜利。从此相沿下来。


天台民间在清明节有插柳簪的习俗,据说是为“驱香九娘”的。认为有保全家康健并使人延年益寿的作用。天台县民谣说:“清明勿插柳,来世呒娘舅;清明勿戴花.来世呒娘家。”又说:“戴个麦,活一百;戴个花,活百八;戴花插柳活八百。”


天台、临海民间在清明这天,家家户户还要买香蛳(即海蛳)吃。据说,清明日吃了海蛳能使人眼睛明亮。俗称这种小海蛳为“亮眼蛳”。所以邻县三门、宁海等地的贩子,往往在节刚期间长途贩海蛳到天台、临海出卖。


来源:天台上海商会、微天台




天台小吃——

清明饼

清明饺


韦彦铎 /文


“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荆楚岁时记》)古人在这一天禁止烟火,只吃冷食。春秋时代,,文公饿了,他甚至割下自己的肉来帮助充饥,可谓鞠躬尽瘁。可是后来晋文公登上宝座,赏赐随从时把他给忘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看不惯随从们争功夺利,就隐居绵山。晋文公发现后,想用放火烧山的办法逼他们出来。他们却不改初衷,抱着树木被烧死了。文公后悔不已,下令立庙祭祀,规定每年到烧山之日,禁止烟火,只准吃冷食,以示悼念。



天台冷食是吃清明饼。《天台风俗志》里记载:“采菁()作饼,以备寒食。”把菁洗净煮熟和糯米粉捣匀,用面杖压成扁圆形,用豆沙作馅,放进特制的模子里印出花样,蒸熟以后就成为形如碧玉的清明饼了,还有用笋末、肉丁等作馅捏成饺子的,叫清明饺。


清明是廿四节气之一,每年都是四月五日这一天。这正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大好时光。人们竞相奔往芳草天涯,作郊野春游,这活动叫“踏青”。与此同时,孩童常作放风筝(天台人叫“纸鹞”)和斗鸡蛋(两蛋尖挤触,不破者胜)的游戏。旧时天台还有戴柳圈的风俗。民谚称:“清明勿戴柳,后世无娘舅”,似与他处辟邪无关。


清明千年不易的风习,就是扫墓,天台叫做“拜坟”。“清明长长节”,祭祖扫墓的活动可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旧时一家或一族的男女老少担箱荷锄,摆以酒设馔,焚化纸钱,礼拜祖先,同时铲除荆草,加盖坟土,借以寄托哀思,缅怀九泉之下的亲人。



现在清明前后,各界人民特别是青少年都要到城东老麻山上的“天台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祭扫。碑上镌文:

“天台位于浙东中部,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地灵人杰,人民勤劳、勇敢,富有反抗精神,不甘忍受压迫和剥削。一九二七年创建中国天台支部,率领群众闹当平粜。,组建工农红军,唤起民众,点燃抗日烽火,高举解放大旗,三克县城。华顶山麓红旗漫卷,始丰溪畔血染山城,谱写下可歌可泣篇章。建国后,剿匪反霸,巩固政权,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先烈功勋卓越,英雄业绩彪炳千秋。倏忽天台解放届四十年,旧貌换新颜。饮水思源,毋忘先辈创业精神,开拓未来,更须发扬光荣传统。爰立此碑,旌表前贤英烈,昭示后世子孙,藉以永志。”


来源:《天台风物》




忆清明

之天台青饺


陈钇如/文


三月清明,百花争艳,青也吐露了新绿。清明将至的时候,天台的街头巷尾总是早早地摆出了卖青饺的摊子。蒸笼里晶莹透绿的饺子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总能引得路人纷纷回头。 


  “卖青饺,刚出炉的青饺”,街头小贩的叫卖声,不禁让人想起了儿时的清明节。每当清明的时候,妈妈总是拎着小菜篮,手持小剪刀,带着我到附近的山上去采青。捻上一片嫩绿的叶子,轻轻地剪下,手里竟然也沾上了青的香味,凑上鼻子闻闻,好像整个春天都驻足在我的手里。 




  不用半天,我们就能满载而归了。回家后,妈妈在孩子们的催促下,仔细地筛选出最鲜嫩的叶子,洗净、煮熟、沥干、捣烂,与糯米粉和在一起,揉拌成青团,然后包入馅儿,捏成饺子,最后摆上蒸笼。 


  等待的时候,孩子们总喜欢围着炉灶,时而探头探脑,时而偷偷地揭开盖子,有胆大的还悄悄地用筷子戳几下那些个胖嘟嘟的小东西。待到揭开盖子的时候,那阵雾气还没散开,蒸笼里码得整整齐齐的青饺就被孩子们哄抢一空。


  有收获的孩子们捧着热乎乎的青饺,伴着淡淡的清香一口咬下,味美的汤汁悄然滚进嘴里,烫得孩子们哇哇直叫却又不舍得放下。只肯放在手心,嘴巴呼呼地吹气企图给青饺快速降温。终于待到青饺稍微凉了些就忙不迭地塞进嘴里。吃完后孩子们重新围在了蒸笼前,占据好有利位置等待着下一笼的美味。 




  天台青饺不仅美味,它的背后还藏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目莲母亲被打入地狱后,目莲送食物给母亲,却被恶鬼一抢而空。目莲眼看母亲饿得皮包骨头,奄奄一息,于心不忍,欲设法弄吃的来挽救母亲的生命。那年清明节前后,目莲上山采野菜给母亲充饥,竟发现清香扑鼻的蒿青,采回家和米粉蒸了青团送去给母亲。蒸熟后的青团里里外外是深青色的,看上去恶心,恶鬼见了不屑一顾,目莲母亲才有幸吃到青团,保住了命。从此,人们视目莲为孝子。每逢清明节,家家户户采来蒿青做成青饺、青饼扫墓祭祖,并延续至今。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古时天台人在清明节采青做青饺,并在给祖先上坟时带些青饺去,让九泉之下的先辈也尝尝鲜,以此寄托晚辈的哀思。而今,天台人依旧延续了当年的习俗,并十分盛行,而做青饺,吃青饺的心情已不同于以前,少了一分哀思,多了一分闲趣。 


来源:《台州晚报》




又到清明时节

扫墓

心意比形式

更重要


范晶薇/文


上周末,小E和妻子将一束鲜花放在汽车的后备箱里,开车来到了琼台景区附近的一个村子。小E的爷爷奶奶已在这里安葬多年,每年清明节,他都会在墓前摆上酒水和鲜花。而今年清明节,他将陪妻子去扫墓,打算在妻子的爷爷坟前种一颗树,既能表达哀思,又能绿化山林。 


  “我家每年扫墓,除了祭品外,还会带上锄头、剪刀、抹布等。全家动手擦去墓碑上的灰尘,用锄头除去野草,用剪刀修剪墓碑前的灌木。大家在墓碑前静默几分钟,再陪故人‘聊天’,既怀念了故人,又不打扰故人的清静,挺好的。”小E说,现在提倡低碳生活,节约用水用电,其实扫墓也一样。扫墓只是一种形式,只要能达到寄托哀思的目的就够了。用水果、糕点或鲜花祭品来代替香纸蜡烛,显得更环保,这种既文明又有意义的扫墓方式应推广。 


  近几年,小E一家一直选择用摆放鲜花、植树等方式缅怀先人。他说:“扫墓主要是对逝者的追思和悼念,它重在心意,而不在形式,用鲜花、水果、糕点同样可以寄托哀思。爷爷奶奶活着的时候,都是很爱干净的人,相信也会很喜欢在墓碑前摆放鲜花的。” 


  小E还说,他一个朋友因为工作关系,无法回家祭扫先人。该朋友就在网上纪念馆里,为先人上香、献花、祭酒、写纪念文章。“虽然祭祖方式不同,但哀思之情无异,我觉得挺好。”





80后主妇自制清明饼


  清明饺、清明饼里特有的植物清香是不少人喜爱这种食物的重要原因。前天,80后主妇小Q自己动手做清明饼。 


  小Q说,一定要到野外摘取新鲜的菁来捣汁,做出的清明饼才称得上正宗。现做的清明饺、清明饼最好当天食用,趁热吃最好。手工制作的清明饺、清明饼次日就硬了,重新蒸一下仍旧好吃。那些保质期很长的、或者放了几天依然很软的所谓“青团子”,都是放了防腐剂的。 


  “前天中午我和老公一起去郊外采了菁,把菁放在搅拌机里搅碎,和一定量的糯米淀粉和小麦粉揉在一起,一直将面团揉到呈均匀的青色,手压下去面团不会开裂为止。”她笑着说,“包馅里的内容取决于个人的口味爱好,甜咸皆宜。我家以前吃的清明饼一般都是甜馅,清明饺一般都是咸馅。这次做的清明饼也是甜馅,用了豆沙和海苔。把包好馅的面团,放在清明饼印里轻轻一压,就能够做出一个个大小一致的花式清明饼。我家这套清明饼印刻着梅花、菊花和小鱼,非常精致,做出来的清明饼很适合当祭品。”小Q这次做的清明饼并不多,晚餐时已被家人一抢而空。 


  “清明节吃清明饺、清明饼是天台人的风俗。虽然清明饺、清明饼只是一种小小的糕点,但是要经过找原料、揉面粉、包馅、蒸熟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每一步都要很认真。现在有的商家不仅没有把这种心意做进去,甚至还造假,这就是传统文化的流失啊。”小Q认为,天台人家家户户用清明饼印做出来的花式清明饼,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大城市的糕点店里卖的圆乎乎的“青团子”相形见绌。





踏青 插柳 放风筝


  “我们的老祖宗把清明节过得有滋有味,他们也祭祀先人,但他们在纪念逝者的同时,还开展踏青、蹴鞠、插柳、放风筝、荡秋千、打马球等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W女士认为现在的人们比不上古人会过清明节。 


  为了避开清明节扫墓高峰,W女士已经提前在上周六祭祖扫墓。清明节假期,她想学学古人,过一个多姿多彩的清明节。 


  “我已经约好朋友,两家人准备利用这个小长假一起出去野餐,呼吸大自然的气息。”W女士说,早在一个月前,他们就制订好了清明节的出游计划,到郊外野餐、踏青,陪孩子插柳、放风筝。 


  W女士告诉记者,她小时候是在父亲的帮忙下,自己学会扎风筝的,放风筝的时候也特别有成就感。这两天,她已经找好了细竹条、皮纸、棉线等制作风筝的材料,打算手把手教女儿学会扎风筝。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大地回暖,万物复苏,而柳树是树木中发芽最早的,所以古人会在清明这个节气里插柳、种树。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插柳是什么了,我希望女儿能够知道这个传统,所以要带着她在清明节插柳。”W女士说,这些有趣的风俗如果不去做,只是在书房里玩电脑,那么这些风俗不久后就会永远消失了。





明火上坟不可取


  上山祭扫,是R先生每年清明节要做的事。以前他都是买烧纸、放鞭炮祭拜亲人,一烧纸放炮,墓地四处烟火纷飞。现在他都用水果、糕点等祭品祭拜亲人。 


  “以前我听别人说不要明火上坟,都听不进去,觉得自己够小心,每次都是等鞭炮放完、香烛燃完再走,家里那么多兄弟都在那里还怕出什么事啊!前几年上坟时就出事了,鞭炮一放,就放出了问题。火星立即引燃了地面干枯的杂草,借着风势,火苗越蹿越高,不可控制,家人立即拨打火警电话求救,当地村民也闻讯赶来救火。还好当时人多,及时把火给扑灭了,没有出什么大问题。”R先生说起这件事情就觉得后怕。 


  他感慨地说:“我和一个朋友说起过那件事,朋友说‘失火烧山惊扰先人是莫大罪过’。祭祖本来是件好事,要是真的因为放鞭炮闹出大问题来,就把好事变成坏事了。后来兄弟们一商量,要吸取教训,再也不要明火上坟了。不但自己不参与明火上坟,还要用自己家的事劝别人也不要明火上坟,还是用水果、糕点祭祀好。” 


  R先生说,清明扫墓,大家祭拜时一般会点香烛,而香烛燃烧的时间比较久,很多人不等香烛燃完就走了,这样也很容易引起火灾。 


  “清明时节,踏青扫墓,缅怀先人是人之常情,也是传承了几千年的一种优良传统。但我们在祭祀祖先时,也存在一些不好的陋习。时代发展了,清明祭扫的形式和内容也要不断‘与时俱进’,我们要禁止明火上坟,做到文明祭扫啊。”R先生称自己是吃一堑长一智。




来源:天台新闻网





青饺


奚珍珍/文

 青饺: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军追捕,清军在村里添兵设岗。农民为混过村口的哨兵,帮助陈太平,把艾青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青饺。陈太平吃了青饺,觉得又香又糯又不粘牙。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饺以御敌自保。吃青饺的习俗自此流传开。


成分:

馅用上等的新鲜蔬菜、香干、精肉等组成,切成丁状,用艾青糯米粉包裹,手工捏花。


特点:

用料精良,工艺独特,绿色健康。


来源:《天台新闻网》




为什么台州人

把青团

叫青餣(ye)



清明节吃青团是江南一带的习俗。


  青团在各地有不同的叫法,唯独在台州叫青餣。“餣”是古字,普通话读yè,第四声。按照字典的释义,餣是“糕饼或糍粑类食品。”




  青餣之所以叫青餣,除了它的外表是青色的以外,更主要的是它最关键的原材料叫做“青”。


  “青”是一种野菜,小圆叶子,带白色绒毛,有香气。青有艾青、绵青、花青等不同品种,台州人多用绵青(学名鼠麴草)。


  “青”采来后洗净,焯水去苦涩味,捣烂成糊状后,揉进糯米粉中。青餣有咸甜两种,做成后垫上一小片新鲜的树叶或竹箬,然后再蒸熟。



  关于清明节吃青餣的习俗,有这样一个传说。


  从前有个年轻人,父亲亡故,靠母亲在家纺纱织布度日。他从小骄横懒惰,还要打骂母亲。但朝廷命令,田地抛荒要被处死,所以他只好硬着头皮去自家祖田干活。


  直到有一天,这个年轻人在野地里无意中看到母羊给小羊喂奶的情景,幡然醒悟,决心要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母亲提着竹篮来送饭时,他主动迎上前去。母亲误以为自己送饭迟了,又要遭儿子打骂,一时想不开,投进水塘自尽。年轻人立刻跳进水塘,但只摸到一块木板。他将木板拿回家中供奉在堂前。据说牌位就是这样来的。



  

  为了纪念母亲,他将母亲放饭篮的地方长出的野草绵青采回来,做成苦饼。故事还说,这一天是年轻人清醒明理的日子,所以就把这一天叫做清明。并且每年清明日都带着苦饼到水塘附近的路边祭拜。后世称之为上坟。

  因为糕饼一类的食物古时也叫“餣”,所以后人就把这个年轻人用“青”做的这种饼叫青餣。后来清明上坟吃青餣变成了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来源:魅力台州




清明饺●清明饼


          我才疏学浅,弄不清寒食与清明,搞不懂二十四节气为何以阳历计算,更让我云里雾里的是黄道白道云云,什么跟什么啊。清明,不就是上坟,不就是清明饺与清明饼吗?

         昨天傍晚给母亲打电话,母亲刚听到我的声音,便说:“什么时候回来吃清明饺啊?我摘了点蒿青,等你们回来做给你们吃。”又说:“我们下午去上坟了,你是连坟都没上过了。”

        我听了不免自责,又有点伤心,赶紧让女儿以邀请他们到上海旅行将话题岔开。然而想法却飘浮开去,飘过杭州湾,飘过四明山,飘到了天台山。

        上海离开天台不算远。不通高速的时候,8个小时;通了高速,大客车不限速的时候,3个小时;现在大概4个小时,当然自己有车可以更快点,前提是不迷路。我因为读书的关系,坐过从农村到都市的8小时;我因为工作的原因,每年从上海到天台的往返8小时都不能保证次数。由此,在清明、中元与冬至慎终追远的事,我是许久不曾“仪式”了的。而咸的清明饺、甜的清明饼,更是只能长相思而已。

        前些日子,上海的报纸提醒市民如何分辨菁团,讲市面上大部分的菁团———上海只有菁团,也没有天台那般讲究———用的染料都不是天然的蒿青。稍稍留点良知的,用芹菜汁。最后那点良知喂了旺财的,索性用起工业颜料。

         报纸上说,蒿青汁染出来的菁团,是墨绿色的,也就是绿色里带着黑的。而“伪劣”的,则是漂亮的绿,“青出于蓝”那种。商业社会,商人昧了良心,工商则把惩戒无良商人的权力交到消费者手里,教消费者如何去明辨真伪,自己考虑用人民币投票。

          我是五谷不分的人,从小只知道读书便是,从来不晓得如何去分辨蒿青和其他草有何区别,也不晓得当选用蒿青的哪一部分入料,更不知道是将蒿青捣出汁或者煮出汁和面粉。我不知道糯米粉与小麦粉应该以什么样的比列混合,我知道在主妇们揉面团的过程中,蒿青是被不断加进面团的,于是,揉着揉着,面团就成了漂亮的绿色。

         然后,擀皮子,大的和小的。大的往里面放炒好的有各种各样的馅,用做饺子的方法包出比饺子大3倍到5倍的清明饺。心思和手艺同样精巧的主妇们,还会折出或者掐出各式花边来。小的皮子里包进裹着白糖和猪油的豆沙或者芝麻,合上以后填进模子,然后合模,压紧,打开,剔掉多余的,出来漂亮的清明饼。

         接着上蒸笼蒸。在灶司菩萨的注视下,往灶膛里加大的柴爿,将火添到最旺,待到大铁锅上的大蒸笼蒸腾起挥之不去的氤氲之气,盼望多时的清明节的美味也就出锅了。漂亮青翠的嫩绿积淀成沉稳透亮的墨绿。为了表示对祖先的尊敬,我们将第一笼的部分用来供奉他们,祈求先人们保佑后辈从钱财到学习的方方面面都能顺遂。

        我想起小时候,也曾经和邻居的女孩子———那是很小的时候,两小无猜的时候———一起采过蒿青的。是在南门大桥下,体育场边,始丰溪畔的防洪堤上。蒿青无孔不入,顽强向上,每一次雨水的滋养都是它们蓬勃的契机。

          那时候,旧的南门大桥还未被洪水冲垮,大桥南面许杰笔下的大樟树也还在,始丰溪与福溪交接处还有个小的三角洲。三角洲上有片桃园,还有片梨园。那个果园一直到我在始丰中学念初中的时候都还在。

         清明过后没多久,从教室的窗口望出去,一片红的,一片白的,绚烂至极,灿若云霓。我们那一届,中考的作文题目用了的一句诗:“风景这边独好。”我便是依托这个背景写的文章。

         可惜的是,就像上海已经鲜有野生蒿青一般,这独好的风景,也只能永远在记忆里去翻寻了。多愁善感如我者,便同老杜一般,感时花溅泪了。


来源:风雅天台


 



一篇祭母文

看哭了


母亲虽只是一个平凡质朴的农村妇女,却是我情感世界的玉皇大帝。回家看母亲的次数屈指可数。写下这些文字,权作对母亲的思念和悔罪·····


1
苦日子过完了
妈妈却老了
好日子开始了
妈妈却走了
这就是我苦命的妈妈
妈妈健在时
我远游了
我回来时
妈妈却远走了

这就是你不孝的儿子


2
妈妈生我时
剪断的是我血肉的脐带
这是我生命的悲壮
妈妈升天时
剪断的是我情感的脐带

这是我生命的悲哀


3
妈妈给孩子再多
总感到还有很多亏欠
孩子给妈妈很少
都说是孝心一片


4
妈妈在时
“上有老”是一种表面的负担
妈妈没了
“亲不待”是一种本质的孤单
再没人喊我“满仔”了
才感到从未有过的空虚和飘渺
再没人催我回家过年了
才感到我被可有可无了


5
妈妈在时
不觉得“儿子”是一种称号和荣耀
妈妈没了
才知道这辈子儿子已经做完了
下辈子做儿子的福分
还不知道有没有资格再轮到


6
妈妈在世
家乡是我的老家
妈妈没了
家乡就只能叫做故乡了
梦见的次数会越来越多
回去的次数会越来越少


7
小时候,妈妈的膝盖是扶手
我扶着它学会站立和行走
长大后,妈妈的肩膀是扶手
我扶着它学会闯荡和守候
离家时,妈妈的期盼是扶手
我扶着它历经风雨不言愁
回家时,妈妈的笑脸是扶手
我扶着它洗尽风尘慰乡愁
妈妈没了
我到哪儿去寻找
我依赖了一生的这个扶手


8
妈妈走了
我的世界变了
世界变了
我的内心也变了
我变成了没妈的孩子
变得不如能够扎根大地的一棵小草
母爱如天
我的天塌下来了
母爱如海
我的海快要枯竭了


9
妈妈走了
什么都快乐不起来了
我问我自己
连乐都觉不出来了
苦还会觉得苦吗
连苦乐都分辨不出了
生死还那么敏感吗
连生死都可以度外了
得失还那么重要吗


10
慈母万滴血
生我一条命
还送千行泪
陪我一路行
爱恨百般浓
都是一样情
即便十分孝
难报一世恩
——万千百十一
一声长叹

叹不尽人间母子情.......


... END...


(转载请注明出处:神秀天台微信公众号)




如果你喜欢这文章,敬请转发分享,并在下面狠狠点个zan吧!拜托您将“神秀天台”公众微信名片推荐给您的朋友,好吗?



责编:袁帅、庞若薇

投稿信箱:953256640@qq.com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