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推拿人才培养新模式,确保传承中不走样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院长房敏教授领衔的项目《“经验到理论,传承与创新”之沿革——中医推拿教育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获2017年度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该项目是上海中医药大学系统首个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项目,同时也是自2013年上海市设立教育成果特等奖以来上海中医药大学首次获得该项荣誉。


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尤其是传统中医学科人才的培养教育,始终是现代中医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该成果通过中医推拿学教育理论体系构建、人才培养路径、医教研协同创新等探索,多年来致力于破解推拿手法从“家传师授”向现代复合型推拿人才培养转化的重点难点问题,开辟了中医推拿人才培养建设的新路径。


该成果聚焦中医推拿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及质量提升这一核心问题,围绕学科核心特征,率先构建现代推拿人才培养体系,奠定了我国推拿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框架,形成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教学成果和教学规范。成果以中医经络学说为核心理论,创新打造了中医推拿学科框架结构和传承模式,梳理拓展为推拿基础、推拿实验、推拿文献、小儿推拿和推拿治疗等五个亚学科,同时引入生物力学、神经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创建了中医推拿学现代高等院校教育方法学体系。


以房敏教授为代表的上海中医药大学推拿学科团队,通过几代人潜心研究,创立了推拿学专业硕士、博士、博士后培养体系,及推拿学科从住院医师到专科医师培养的多层次临床规范化培训路径。此外,他们还积极转化科学研究成果,率先实现推拿技能教学操作标准化和认知直观化,建立了目测、体测、机测的综合评价模式;编撰了第一套涵盖从基础到临床的系列学科分化教材,建立了“主干课程、分支课程、拓展课程、延伸课程”相结合的教学路径,成为全国中医高等院校教育开设中医推拿学专业的依据、模板与示范。

研究者说


“原汁原味”传承推拿



近年来,以药物治疗为中心的医学模式受到环境、资源、经济、安全等诸多挑战,积极推进非药物治疗医学模式已成为共识。推拿作为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治疗手段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养生、康复、治疗、预防等领域。


重实践也不能轻理论



“如何将传统推拿只重手法的‘家传师授’,提升为现代学科专业发展体系;如何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指导不够完整、临证传承缺乏系统、教学路径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等问题,始终是推拿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瓶颈。”房敏教授介绍,上海中医药大学自1956年在全国最早建立推拿学专业起,几代上海推拿学教育者就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与中医的其他学科一样,推拿学科的人才培养自古以来就沿袭着“师带徒”的方式,世代相传。由于传统推拿传承重于技艺操作实践,给人一种误解,学习推拿只要练好手上功夫即可。房敏教授坦言:“推拿学虽然是一门具有很强临床实践性的临床医学学科,以手法和功法为主要临床干预手段。但重手法实践而轻理论学习的现象,认为推拿医师就是普通技师的观念,曾一度阻碍推拿学科的发展。”

推拿学科需要与时俱进



“推拿学科不能固步自封,应该与其他学科一样,不断改革创新。”房敏教授介绍,上海中医药大学坚持“传承与发展并重、特色与引领并举、学术发展与人才培养融合并进”等理念,改变传统推拿以手法传承为主的发展模式,以中医经络理论为核心,构建涵盖推拿文献、推拿基础、推拿治疗、推拿实验的四大亚学科体系,成为行业学科建设的基本构架。此外,学校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创新多层次阶梯式培养路径,确立“理论知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人文素养”五位一体培养目标,明晰本科以“理论课—见习—实习”为重、研究生以“学科拓展—研究技能—问题研究”为重、住院医师以“通科轮训-专科实践”为重、专科人才以“门诊—病房—师承”为重的培养策略和路径。


房敏教授表示,上海中医药大学推拿学科的教学理念改革以提升学生能力为目标。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点:一是注重推拿学与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力学、康复医学等学科的交叉优势;二是注重理论基础、基本技能和临床应用三者之间有机整合;三是注重科研、临床、教学三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探索中医推拿教育国际化发展新路,推进国际化进程,对于推动我国推拿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房敏教授告诉记者,2016年,上海中医药大学与马耳他大学、汉堡大学医学中心合作建设欧盟首批针灸推拿学特色硕士专业,推拿课程成为多个美国主流医学院专业学分课程;将中医推拿学术内核(“手法功法,外治内应”)与现代康复相结合,在国内开创“国际标准、中国风格”的康复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两个专业,并首获国际组织的完全认证。


确保在传承中“不走样”


推拿手法从人类的本能动作发展到现在的手法定式,这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欠缺手法操作的技术规范,仍然是困扰推拿学界的难题。“以‘有力、均匀、柔和、持久、深透’作为手法的评估标准,对于很多初学者来说,这些文字是深奥难懂的,有时候甚至会产生歧义。”房敏教授告诉记者。


很多人误以为推拿手法力量大、治疗持续时间长就是好的手法。推拿治疗时到底多大力度合适?能否制订一套客观评估标准,对手法的作用部位、力量大小、频率高低、方向、角度等因素做定量定性的分析及研究呢……这些是房敏教授团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该团队积极转化科学研究成果,创新标准化技能评价模式,开展“导向性模块、实践深化模块、工作情境模块”序贯式推拿临床能力提升实践课程。通过成功研发国内第一台手法测定仪,率先实现技能教学操作标准化和认知直观化,建立目测、体测、机测的综合评价模式。通过“中医传统推拿手法的规范化研究”,创新性地将三维解析系统与推拿手法测试系统同步构建,量化手法评价标准,为全国推拿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了关键技术。


“不但受术者之间有差异,施术者间的差异同样存在。”房敏教授认为,推拿学科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在模仿式的学习中,做到与老师“形似神亦似”,尽量缩小施术者间的差异,确保推拿技术在传承过程中“不走样”。

(文/本报记者 王宁)


编辑制作:刘洋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