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她和村民们用废墟堆起来的土房子,竟拿下大奖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这是一个舞台,

一个生活的容器,

这些人的生活

就不停地在里面上演。

······



十年前,放着好好的设计院不待,跑去农村当志愿者的万丽,根本没想过平时扛袋米都嗷嗷叫的自己,有一天也能学会和土、搬砖,跟着村民一起盖房子。



更别想说,这些看起来谈不上美感的土房,竟打败了十个国家的项目,、香港的环保建筑大奖、国际生土建筑大奖等等。



没做建筑师之前,看到这样的房子获奖,可能万丽自己都会觉得一定有黑幕!


但现在她觉得老师说得对呀,“农村的房子嘛,房前屋后种一点菜、种一点树就挺好了,难道你还要给他们做一个日本庭院的枯山水吗?”



这里是马鞍桥村,四川攀枝花附近一个不起眼的村子。


2008年的时候,攀枝花发生了6.1级地震,村里的土房子塌了九成。本就贫困的马鞍桥,成了当时受灾最严重的贫困村落之一。


村民无家可归,只能挤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等待灾后重建。



万丽就是在这时,作为参与灾后重建的设计师,和马鞍桥村结下了缘分。


灾后重建的第一件事,无疑是村民的房子问题。


刚去的前几天,万丽什么都没做,只是在村里转悠,了解情况。她经常看见有人会去淌着泥水的废墟前发呆,也许是惊魂未定,他们攒着政府补贴的两万块钱,明知道不够但也可以愿意咬咬牙,就算贷款也要造个坚固的砖房。



万丽一听,觉得糊涂。


买材料、请人施工,加上灾后飞涨的物价,少说也要8~10万,这对受灾的村民无疑是雪上加霜。


何况村子里唯一的桥也被冲垮了,运输也是个大问题。



地处地震带上的马鞍桥村一直保留着最传统的夯土建筑,能够延续上百年至今,万丽心想,这其中一定有它的道理。


抱着这样的猜测,他们在村里展开了调研,在走访了一些没有坍塌的老房子时,发现一些建造比较早的夯土房,在材料配比上略有不同,会放一些石头,沙子在里面,加一些木头的梁柱做框架来支撑墙体,这样一来,就起到了非常有效的抗震作用。


但近年来村里的年轻人基本都外出打工去了,老一辈的夯土技术没人愿意学,盖房子也越来越不讲究,土房子的抗震便也失去了保障。



所以其实根本不用费钱费力去造砖房,只要调整配比,在原先造土房的基础上,增加科学的创新,就能给村民们造一个安全,舒服的家。


而说起造土房子,没有比这里的村民们更擅长了。万丽只需要画下图纸,解说材料配比和原理,村民们的家要造成什么样,他们自己说了算。



地震的阴霾过去,

马鞍桥的村民撸起袖子开干!

夯土房重建无需占用新的土地,

在哪儿倒下就从哪里建起来。


倒塌的墙体也可以全部回收,

混合石木、沙子等自然材料,

另外在墙里面加一些木头梁柱,

变成环保又抗震的新土房。


掌握抗震原理后,

村民们根据各自需求施工。

于是建成后的33栋房子,

也有了各自不同的样子。


比起被规划成统一的样板房来说,村民们更喜欢现在这个看起来没什么变化的家园。



村庄还是那个村庄,邻居还是那些邻居,田地在周边,牛棚、猪圈、鸡舍、粮仓、院落,一样没少,更没有欠下高额贷款。


因为新土房用了大量的废墟的回收材料,所以重建费用非常便宜,最多的200多/平,最便宜的只需60几块。


村民们高兴坏了。



为了让这个受灾的小村庄,恢复往日的生气,万丽想着再给村民们建一个活动中心。


因为当地的村民多是傣族和彝族,一到节庆日他们喜欢全村人一起围城大圈跳舞,所以将活动中心也设计成了一个很像福建土楼的弧形。



这个项目万丽邀请了村民们来共同参与,一来是想了解他们的喜好,而来也可以让村民们赚一点钱,学到了技术之后,或许还能成为日后的一个谋生之计。


而万丽也索性搬进了村子,和村民们一起同吃同睡,一起盖房子。


施工材料都是就地取材。

从河床里捡回来的石头,

村民家里收来的二手木料。


因为交通运输不便,

机器进不来。

所以大部分施工还是靠人力,

一开始没有搅拌机,

就只能是村民用锄头去拌。


有时遇到一些突发状况,

村民们用它们的民间智慧

找到了实用的解决办法。

也让万丽觉得与其说是来帮助他们,

更像是被村民们上了一堂重要的课。


教会她,最好的建筑,是不脱离它脚下的那片土地。


除了万丽和村民们外,

还有来自内地、台湾、香港的

大学生志愿者一起参与建设。

比如中心的铺地,

就是他们一块一块填进去的。


四个月后,这个大家共同努力的活动中心建成了。



爱热闹的村民们不爱待在自家,

一得空就聚集到活动中心来。

小孩们唱歌跳舞,

大人们闲话家常。


在月光下喝茶,数星星,

在快乐里抚平受灾的创伤。


每次看到村里孩子们的笑容,

万丽都觉得,

自己再被晒黑个几度也值得。


为了项目,奔走在村子里的万丽,发现自己好像也变成了马鞍桥的村民,村子里面三十几户人,每家每户都去过,都认识。


甚至连亲戚间的八卦小道,她也知道的比谁都清楚。


用相机记录着村子的每一点改变,

这里的房子,故事,

还有遇见的人。


然后尝试用他们的角度,

处境去理解建筑,理解生活。


很多年后,万丽带着学生再回到马鞍桥村。


夯土房顶升起袅袅炊烟,房前的水稻长得鲜绿挺拔,这样的宁静恬淡让万丽在某个瞬间恍惚觉得,地震的伤口就像从未出现过。



他们依旧可以在大树下席地而坐,

在田埂上健步如飞,

用这个村子最熟悉的样子,

去生活。


素材来源:一席万丽视频

万丽知乎 新浪博客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


重庆新房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