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就是这2万名年轻人的青春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你为什么要把最好的青春留在深圳?”


因为这里机会多、工资高、气候好,或者只是因为仅仅是因为你在深圳出生。


我们可能有成千上万个不同的理由,但或多或少,都是因为深圳有我们需要的某种东西。


而三十多年前,有两万多名和我们年纪相仿的青年也来到了深圳。他们大多20岁出头,稚气未脱,怀揣着各自的梦想,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想象。但是迎接他们的,却是一片荒芜。


他们有一个很有年代感的名字:深圳的基建工程兵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代“深圳青年”,也是绝无仅有的一代拓荒青年。


由基建工程兵转业后成立的建筑公司建设了国贸大厦,成为深圳符号



这哪里是特区啊?就是一片荒地嘛!

 

1979年,深圳市刚刚建立之初,基础建设几乎为零。但市内没有多少基建队伍,广东省里的施工队伍又有自己的工程在身,也不愿意到这个缺水缺电的边陲小镇来。最后,。


1982年秋,从京广线由北向南陆续驶过100多趟军列,来自全国各地两万多名基建工程兵就这样来到深圳参加特区开发建设。要知道,当时的深圳只有30多万人口,原特区内只有两万多居民,但是工程兵连同家属约有4、5万人之众。


当这些从大雪纷飞的北方,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带着绒帽的大军下车时,迎接他们的没有鲜花和民众,而是大写加粗的惊呆了:


在大家的想像中,毗邻繁荣香港的深圳应该也是一个不错的城市,但是眼前的深圳,眼前的杂草丛生、蚊虫飞舞;市区街道狭窄,房屋建筑破旧,大多数的街道都是土路,大载重车开不进去,比内地的许多县城水平差得远;当时最繁华的老东门,街道很短,点上一支烟还没有抽完,就从这头走到了那头;那时深圳最高的楼房,是深圳戏院和对面5层高的深圳旅店;整个深圳只有一个供本地2万人用水的小自来水厂;原来的镇医院,也只有十几个床位.....


这哪里是什么特区啊?就是一片荒地嘛!”工程兵老杨回忆起自己第一次来深圳时的情形,仿佛一切还历历在目,“我一下火车,看到满山的荒坡野草,我就知道要吃苦头咯。”


工程兵风餐露宿,在建设工地就地用餐


工程兵失望,深圳当地的群众也是对他们抱有怀疑:“这么年轻的娃娃兵,能够建起房子吗?”


由于深圳政府的经费有限,工程兵只能驻扎在离市中心比较远的“黄牛垅”。那里除了洼地上成片的荒草,就是一块块的鱼塘,山头布满野竹子。没有现成的住处,这些工程兵们便就地取材,竹竿做梁柱,竹篙砌墙皮,油毡加上竹叶就成了屋顶。没有一栋砖瓦房,甚至没路没电,连喝水都得自己打井。


苦中作乐的工程兵还给新家起了个诗意的名字:“竹叶宾馆”。而这个地方,就是现在深圳地图上的“竹子林”。后来在1983年,深圳遭遇了特大级台风,整个竹棚被掀翻,墙体被撕烂,只剩下个框架。两万工程兵只能在露宿在风雨中。


被台风摧毁的竹棚宿舍


相对于艰苦的居住条件,更让工程兵难以适应的是深圳的气侯和饮食习惯。工程兵黎叔回忆说:“我们有一些同志喜欢吃辣椒,吃不上辣椒有点儿不习惯。后来市长知道了,就派人去四川采购了大批辣椒。”


但还是有许多人受不了,就申请转业回老家了。老杨本来也想转业回家,被几个老乡拦住了。


“后来证明他们是对的,深圳变得越来越好了。”



深圳速度+深圳奇迹=工程兵


在这样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二万多名工程兵们辟山路、盖高楼、修公路、通水沟,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深圳速度”,还有深圳奇迹


深圳市委办公大楼是工程兵进入深圳后打响的第一仗。没有大型机械就依靠手提肩扛,铁锹不够就两人合用一把。工程兵们最终硬是在一片烂泥地里盖起一座像样的办公大楼。


工程兵人力运石块


让深圳人引以为傲的最美深南大道,在80年代初,还是一片不毛之地。从上海宾馆到南头检查站路段几乎都是石头山,全靠工程兵徒手搬平。


如今的南油工业区在当时还是一片贫瘠的黄土,在工程兵的建设下,这片黄土成了南山区最早成片建设的楼房。


三十多年前,红岭大厦尚未完工。谁能想到就在对面的空地上,后来深圳大剧院拔地而起,而那两条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公路分别成了今天最繁忙的深南大道和红岭路。


红岭大厦正在修建中


当然,工程兵们最骄傲的依然是曾经深圳最高楼——国贸大厦。国贸大厦的名气不仅是因为它高,更是它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这个速度的缔造者正是一群平均年纪20多岁的青年工程兵们。


小吴的父亲正是当年参加国贸大厦建设的工程兵,现在每次到国贸大厦顶楼的餐厅吃饭,小吴总感到亲切,“父亲这一批深一代,是真正为了深圳流血流汗的,相比之下,现在的我要更加努力追上父亲当年的脚步”。


从荒无人烟的石头山到如今川流不息的城市绿道,从黄土地到南油工业区,从烂泥地到大剧院,从地基到百尺高楼,这一切,仿佛被工程兵们施了魔法。


深圳特区最早的地下排水管道是由基建工程兵埋下的




深圳每5个大厦,就有一个是工程兵所建


工程兵对于深圳到底有多重要?现在我们回过头看,就在1982-1995年间,深圳每5个大厦,就有一个是工程兵们所建深圳的第一条路第一个小区绝大多数十八层以上的高层楼宇建设统统由这两万南下的基建工程兵完成修建。


但其实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创造这些深圳奇迹的背后,是工程兵们的“徒手盖楼”混凝土搅拌机,没有;大型器械,几乎没有;用人力搅拌,手工磨平,所有的所有,只有人力。


在这之中,由工程兵1团承建深圳电子大厦是深圳经济特区第一栋20层高楼,是当年的标志性建筑,在当时的影响力不亚于后来的国贸大厦。


人工挖孔桩作业


在当时落后的条件下,为了准时完工,基建工程兵投入了9个连的兵力,夜以继日地奋战。顶着烈日、战台风、斗蚊虫、喝泥水、住草棚,战天斗地,虽苦犹荣。


“那时候年轻,一听到搅拌机发出的声音,就觉得自己浑身充满干劲,一点也不累了。”曾经参与电子大厦建设的工程兵老杨回忆起当初干活的场景,眼神中也仿佛又充满了力量。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忙碌,电子大厦终于提前一个月正式竣工,且施工质量优良。当时国家容许的垂直度偏差是10厘米,而电子大厦垂直度偏差不到5厘米,远远低于标准。


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连外国人都不敢相信中国能有这样的技术,但我们做到了。”说话时,老杨分明是骄傲而自豪的。


电子大厦



没有基建工程兵就不会有今天的深圳


如今60多岁的史老曾经参加过上步工业小区的建设,每每从小区路过,史老都忍不住看一眼。老楼还在,只是外立面被重新装饰了一番。斗转星移,从前的许多战友失去了联系,那栋老楼也许是史老青春的唯一见证者了。


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这2万多名工程兵集体转业了。他们中的一些人转业之后创立了深圳最早的一批企业,例如华为总裁任正非、华强集团董事长梁光伟、香港卫视董事局主席高洪星等等。而另一些人,在脱下军装后成为了深圳最早的义工。但有一些人却永远留在了这里。在建设南头直升飞机场的过程中,302团团长田守臣因为过度劳累永远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哪怕脱下军装,军人的印记依旧烙印在他们身上。2012年,,。


没有基建工程兵,就不会有今天的深圳王石也曾经说过,想在深圳建一座基建工程兵博物馆或基建工程兵纪念馆。深圳可以有这样或那样们博物馆或纪念馆,但基建兵博物馆或纪念馆不该或缺。


如今,每年都有无数年轻的热血青年涌入深圳,他们渴望在深圳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他们爱深圳的繁华、便捷和一切皆有可能。


可当初的工程兵,他们爱深圳,爱的是“一无所有的深圳”。是他们,从无到有,一手建造了深圳,让深圳成为一座“一切皆有可能”的奇迹之城。


他们本该被仰望,却被我们遗忘了。



正值青年节

谨以此文

纪念将青春留在深圳的

两万多名基建工程兵及其家属们。




在评论区聊聊

如果深圳一无所有,你还会来吗



参考文献:

腾讯·大粤网《工程兵35年前建深圳 如今开驿站已接待600名战友》

深圳口述史《马成礼:与2000多基建工程兵背着粮食咸菜来深》

解放军报《走近我军历史上保留时间最短兵种——基建工程兵》

深圳市拓荒史研究会博客《转战南北后扎根深圳:两万基建工程兵拓荒造城并屡创奇迹》

晶报《基建工程兵,一群特殊的深圳人》


图片来源 杨洪祥/摄



【圳长原创 | 欢迎转发 | 未经许可 | 谢绝转载】

想勾搭宇宙最酷深圳客,请联系圳长

○个人微信:szkzz0755

○ 微博@深圳客Shenzhener


阅读更多请点这里

深圳,你又要静静了

深圳豪宅圈的隐秘江湖

南山10W+的房价,不如罗湖的一顿宵夜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