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家话古城|绚烂历史绽放光彩 “活态传承”惊艳世界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刺桐点灯红”——2018年全国文学名家泉州古城元宵笔会3月4日落下帷幕,三天的古城之旅给作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笔会期间,他们纷纷敞开心扉,为古城、也为自己,送出内心的独白……



张陵

 (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

为有温度的城市喝彩



泉州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底蕴之深厚毋庸赘述。漫长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藏,是古城最独特的风景。在泉州采风期间,我特地访问了威远楼,光是这座矗立于历史中的“谯楼”,就潜藏着取之不尽的人文故事。泉州城市文化还有多少待发掘的宝藏?我想是巨量的、庞大的。即使对于当下海丝文化的发展而言,这份古老的文化也要挺在前面,为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与世界各国进行新的交流、沟通撑起广阔的视野。

在泉州度过了最热闹的一次元宵节,特别是正月十五晚上去看灯,人山人海,这种热闹是漫入各种深深浅浅的巷子里的。这又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为泉州喝彩!




徐忠志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

古城的每个人都是一盏灯



今年,我在泉州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元宵之夜。我们从古城的临漳门出发,一路上看灯,看人,欣赏花灯的市民人潮涌动,灯会规模很大,能够这么集中地举办大型的文化活动,秩序又保持得这么好,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管理能力,一直能够顺应历史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成千上万的人出来看花灯,我们来看这些看灯的市民,我觉得生活在古城的每个人都是一盏灯。

泉州我来过多次,每次都令我流连忘返。到泉州的老街巷里走走,看看这里的民居,听听正宗的南音,很容易就能找到了解、认识闽南文化的入口。这座城市所展现的并不只是历史的一面,她还有新时代新生活的一面,泉州人创造美好生活的姿态,有一种文明中稳步向前的力量。身居古韵新风的泉州是幸运的,祝福泉州的朋友们,在这里享受惬意而美好的生活!




朱向前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原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

恢复古城风貌延续千年风情



放眼全国各地,泉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可谓屈指可数,如何保护好、运用好是当前和今后发展要面临的问题。我觉得泉州历史文化资源很多,保护提升要有轻重缓急,现在要着重打造几个精品,例如小山丛竹公园遗址,假如能恢复历史的风貌意义深远。

再次莅泉,泉州古城不仅风采依然,而且魅力倍增。这得益于泉州人民和历任城市经营者的眼光,敬畏历史,尊重文化,让老城区的风貌得以延续。但要一步提升,有一些具体的工作可以努力,比如老城区的空中电线可以考虑全部入地。

扩大古城影响力,可以“请进来”,但更重要的是“推出去”,除了文学作品外,还可以通过影视作品进行推广。大家熟知的乔家大院就是通过一部电视剧得以推广,乔家大院只是一座院子,而泉州却是整座古城,假如能够制作优秀的电视剧作品,知名度就能进一步扩大。




潘耀明

 (香港作家联会会长、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顾问)

品读历史让人陶醉



欲访踏歌云外客,注烹仙掌露华香。很多人知道泉州的茶香,但不知道泉州的美食也很香。对于信众来说,泉州是一座香火之城;对于饕餮食客来说,古城泉州更是一座烟火缭绕的城市。这里不光有滋味醇厚、色香味俱全的各种名小吃,许多美食背后还有历史故事、名人故事。我想,在品味美食的同时,又能品味文化,这才是顶级享受。

之前我曾陪金庸先生来泉州参观考察过许多历史遗址、遗迹,有些景点可以称得上是一步一古物、三步一古迹,在那里品读过往云烟,感受岁月变迁,很让人陶醉。金庸大侠走过的地方虽多,但他也夸泉州的城市文化底蕴深厚。

这几天在泉州还接触了丰富的民间技艺、民俗表演,从中看到泉州人对精神家园的守望。此次笔会活动办得很好,它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近泉州、爱上泉州。




杨少衡 

(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

这里的文化无法替代



在让人心颤的历史光线里,泉州美得清新脱俗。到古城走一走,处处可见蓬勃生长的痕迹。我对泉州民间的“王爷”文化非常好奇,这些“王爷”既代表着姓氏的祖先,又是一方地域的守护神,人类繁衍的某些细节,血脉亲情的历史传承,以及民间的原始诉求,似乎正借助这种文化向人们讲述着,神秘而又富有想象空间。泉州类似这样的文化还有很多,它们很地道,也很有味道。

要了解现代和历史是如何结合的,我还是会选择泉州。从古代繁华大港一路走来,这方土地上的人们的精神状态、生活状况,以及对事物的认知,对于现代城市的发展都很重要。我觉得泉州古城未来的发展必定是美好的,因为这里的文化是无法替代的,如此多元的文化元素在这里融合,只要好好保护,别人是无法复制的,而泉州也不会去复制别人。做好自己,泉州就能打动世界。




王祥夫

 (中国小品文学会会长、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历史决定了这座城的气质



翻开泉州史册,最无法避让的一段历史在南宋。那时的泉州,勇猛、高大得像一位巨人。这座城市的气场由此弥漫。每回到泉州古城,都会想象自己是行走在这段辉煌当中,呼吸着真德秀、陆秀夫曾经呼吸过的空气。泉州古城历史悠久,古老遗迹遍地开花,传统民俗生生不息,街上的风景在变化,但是这座城市的气质没有变化。历史的闪亮点在街巷之中,依然若隐若现。

历史是能给予人力量的。有时面对困难,给予我们鼓励和勇气的,可能不是谁曾说过的话,而是那曾经发生过的某些历史时刻。泉州曾站在历史的高处,它所具有的城市胸襟,是如今海纳百川的泉州文化最本初的源头。如今,古城泉州又将向全世界敞开自己的怀抱,这是勇敢者的勋章,也是智者的象征。




龙一

 (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热播剧《潜伏》原著作者)

老建筑成了城市文化地图



这两天走了泉州不少地方,喝了这里的茶,品尝了特色小吃,看看提线木偶,还有国术表演、拍胸舞等,我们不只看到泉州的历史建筑、文化名人遗迹,也在体验着当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在这里面寻味着时空穿梭的神秘力量。

我觉得泉州古城保留下来的文化,是汉文化的核心。在这里我们能找到不少宋元甚至更早时期的遗迹。历史上,泉州是宋元文化向全世界传播的窗口,当时到底传播出了哪些具体的东西?这里如何发展成为一个如此大包容的城市?这些都是古城泉州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也是其历史价值所在。泉州古城之所以迷人,就在于她在老城之外建新城,保留了老城的基本风貌,人们当时可能觉得没有什么文物价值的旧建筑旧街巷等等,现在成了一个城市文化的地图、文化的历史,变成人类的共同财富。




任林举

 (中国电力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

特殊的城遇见特殊的你



我一直认为泉州古城在历史上有着一个特殊的地位,是时间、空间上的一个特殊的点。站在泉州,能看到中国的历史,也能看到广阔的未来。懂泉州的人,自然会爱上泉州。这里有好多成百上千年的历史遗存物,带有浓烈的岁月感,带有时间的重任,一旦触碰这些东西,我们好像就能扎进历史里。来泉州,看古物,看光阴在古城中纵横驰骋,这感觉太美了。

一座城,需要把它具有的优秀文化基因沉淀下来,然后加以深入理解和阐释。我发觉泉州古城现在正是在这么做的。它开始懂得讲述自己的人文故事,懂得去发挥自己在历史中拥有的话语权了。说到泉州古城旅游,我认为它会逐渐在游人的好口碑中拓展自己的版图。




陆梅

 (《文学报》总编辑、中国散文学会理事)

古城风韵穿越千年




没有历史,城市就是栖居。这是我此次古城之旅最深的感触。走进古城,不管是知名景点,还是普通小街小巷的建筑,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

我想作为泉州人,是非常有福气的,也因着大家对自己文化的热爱,让整座古城都浸润在文化中,不管是非遗文化,还是生活日常细节,都能让人触及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城泉州,人虽非,风依然。我感觉泉州的宗族文化特别突出,宗祠诉说的不仅是对先祖的敬重,还体现老百姓对传统的敬畏,这恰恰成为这座城市之魂。千年古城,血脉相传,风俗不变,风骨不变。这里的风,还有海丝风韵,世界各国文化在这里融合发展,多元文化成为古城最鲜亮的一面旗帜。




彭程 

(《光明日报》文艺部原主任)

感受原汁原味生活气息



我对泉州向往已久,很早就知道这座城市,这次成行,走访了老城区的街巷、古建筑、海丝史迹,还有一些传统的非遗技艺,如提线木偶、拍胸舞等,都是地方特色十分浓郁的项目。她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多种文化并存的格局,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我觉得,泉州古城在“活态传承”这方面做得很好,比如古城改造首先保留原来住民,把生活留下来,这样,访客都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领略那些附着于老街古巷、老民宅之上的文化魅力。

泉州古城的保护,能够立足于本土,以那些从历史深处生长出来的独特地域文化特色作为前提和基础,再按照现代城市建设的理念来进行,打通历史和现代、本土和异域,在这样一种关联点和结合点上打造城市,让它呈现出一个新的面貌。几天的行程让我收获很多,希望下次能有机会再来,再多看一些泉州的古迹。




李少君

 (知名诗人、《诗刊》副主编)

泉州占据海洋诗歌创作先机



穿越古城,古港雄风依旧存在,古码头以及与海丝文化息息相关的古迹随处可见。此次采风,我选择了泉州市舶司遗址进行深入了解,这是全国唯一的古海关遗址,始设于北宋,历经宋元明三代,有近400年的历史,我相信许多诗人,诗灵都将被触动,透过历史的云烟,展开的将会是广阔的海丝画卷。

如今,全球逐渐进入海洋时代,我国的海洋视野不断开拓,现在诗歌创作也应该进入海洋诗歌时代。中国传统的诗歌以山水诗歌为主,大多数是体现中原的山水,随着全球化和海洋时代的到来,诗歌也应该体现时代的开阔性和丰富性,就像唐代边塞诗,反映了唐代开疆拓土的历史景象。我认为,当代诗歌应该有魄力和雄心,来反映海洋时代的发展情况。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占据了“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先机,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会为我国新时代诗歌创作作出自己的贡献。




董宏君 

一座来了还想再来的城市



泉州是一座来了还想再来的城市,我每一次来都有新感觉,收获和体验都不一样。此次古城之行,让我对泉州的认识更立体、更丰富了,而且赶上了元宵佳节,对泉州人烟火气十足的生活有着更加直观和生动的感受。在古城中行走,不管是观看木偶戏等非遗表演,还是穿越小巷感受老百姓的生活日常,都能感受到泉州市委、市政府保护老城区原生态文化与生活的努力,通过细微的改变提升古城区的功能,又很好地延续了千年的文脉。

此次古城之行,我还特意走进金鱼巷了解古城改造提升工程,参与改造的团队很年轻,理念很前沿,推出的方案深得人心。他们在改造过程中,听取每一户居民的建议,通过一系列暖人心的举动,赢得当地居民的支持,他们也主动参与金鱼巷历史风貌的恢复,通过老照片等老物件,帮忙理清小巷的前世今生,共同讲述这里的老故事。




李寂荡 

(著名刊物《山花》主编)

街巷是最养眼的城市文化



久闻泉州古城大名,这是一座在历史教科书里都能找到名字的城市。在古代,泉州就是一个开放的港口,这里既有南、北往来的交流,也有东、西文化的汇聚,多少韶华的酝酿,才使得这座城有了当下的厚重。

在一些城市里,你只能碾马路,但在泉州古城,却可以踱街巷,这份闲情可不是随处都能享受的。泉州的旧街老巷,大多保持着原初的面貌,一座塔、一口古井,都能勾起人们对于童年的回忆,这是最养眼的城市文化。以往所说的怀旧,往往太过精确,仿佛就是单纯地追念旧时风华。其实怀旧也可以是一次宏大的叙事,比如,古城的提升发展,让一座老城如何在现代的社会中开口说话,会静思,会吟唱。期待泉州再次回归鼎盛的那天。




葛一敏

 (《散文选刊》主编、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

具备心灵原乡气质之城



我曾经编过一篇散文叫《穿过多少条巷子才能回家》,文中描绘了一座古老、淳朴的城市。来到泉州古城后,我就想,我可能找到这座城了。泉州古城是一座具备心灵原乡气质的城市,它在历史中浸染太久,有一种莫名深邃的气质,甚至是气象。站在它的面前,你就像那个在雨巷中撑开伞的人,周边一切都静下来了,任由时光在你面前缓慢滴下。爱上泉州,不需理由,只要倾听自己的内心。

在古城时,我常推窗去看那些红彤彤的闽南建筑,从那些建筑的一砖一瓦中,去体会这座老城的璀璨历史人文。泉州的街巷中,宫庙特别多,人们在那里虔诚地奉祀着各种各样的神灵。从外观上看,宫庙大多也是红色建筑,仿佛意味着某种召唤,不经意地就打动了你。




梁二平

 (《深圳晚报》副总编辑、海洋文化学者、作家)

持久散发影响力的老城




泉州我来过好几次了,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泉州老城的风貌,是丰富的、多元的、有故事的,甚至还藏着许多宏大的话题。依照我的观点来看,拥有丰厚文化的泉州,从宋元开始,就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古典型移民城市,是个世界级的城市。泉州人应该为此而骄傲。这样一座老城,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着光辉的前景。

走入泉州古城,走过曾经的繁华和凋敝,是一次不可多得的体验。我曾到泉州做过港口考察,泉州市舶司遗址是目前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市舶司遗址,它在古代海上贸易方面是个地标式的建筑,是海丝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当人们将视角延伸到泉州附近的群山和大海之间时,会惊诧于它是如何无声地、持久地对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散发着影响力的。

我很高兴看到泉州古城这几年的发展,也相信绚烂的历史,必将重新在这座城市绽放。




侯军

 (资深报人、散文家、艺术评论家)

泉州是一座活着的古城



作为天津人,我比较关注泉州与天津的一些渊源。比如弘一法师,他出生在天津,在泉州生活了十几年,最后在这里圆寂,说明这座古城对其很有吸引力。

泉州是一座活着的古城,他历史悠久,同时又具有包容性,在文化上信仰上真正海纳百川。在历史上,其他地方有很多文明的、的、族群的……但是古泉州一直很和谐,我觉得这里面有一种文化内涵,有一种包容的力量,值得我们去探寻和研究。现在我们讲“创造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其实就是大家相安无事,各自发展,兼容并蓄,而这种文化特征本身就值得我们做深层思考,这也是泉州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资源和财富。这种文化很可能激发出一种力量,它能促进经济的融合,社会管理的融合,人的观念的融合。泉州人历来很开放,有一种执著的精神——“爱拼才会赢”,这一点我感受很强烈。




姚峥华 

(专栏作家、资深媒体人)

回归传统 呈现“古早味”



这是我第二次泉州之行,此次古城之旅对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古城的气质和个性是如此多元,呈现出无穷的魅力。既内敛,又张扬;既传统,又西式;既古朴,又新潮。古城具有多元文化,举目望去,甚至脚下踏的某一块砖,就有千年的文化底蕴。

在这里,我感受到老城区人民满满的幸福感,为老祖宗留下如此丰富的文化引以为傲,这就是文化自信。事实上,泉州拥有如此众多的文化遗产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单一两个项目在其他地方就很了不起了,而这里却是数以百计。

经过长久的摸索,泉州人悟出了自己的真谛:最原始的,最本真的,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例如泉州小吃,今后还是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减少改良,可以将更多“原汁原味”呈现出来,让大家感受到更传统、更地道的“古早味”。




黄燕

 (《福建日报》理论文艺部主任)

从南音韵律寻找幸福密码



泉州是一座非常宜居的城市,有着丰厚的历史人文气息,令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沉醉其间。尽管过去数十年间,有近百次来到这里,但每一次来到这里,都有新的收获,此次古城采风,不仅参观名胜古迹,还深入到城南片区的古街巷。不少地方是第一次抵达,但却是如此熟悉的城市烟火味道。

泉州古城区是一个整体,保护是整体保护,对许多外来者来说,整个古城区都是旅游景区。其他旅游景点有旺季和淡季之分,这里却永远是旺季,来到这里参观和体验生活的人流络绎不绝,深入街巷,融入古城,充满了浓浓的烟火味道,这也是古城最迷人的可爱之处。

在我眼里,古城区的人民是幸福的,满满的文化自信,幸福感也张扬地写在脸上。此次古城之旅,我的一大任务就是想从中找到老百姓幸福的源头,千年古乐南音萦绕古城,缓慢的旋律与这里的生活节奏十分吻合,我想海内外游客可以从南音的韵律中,找到古城居民的幸福密码。




(旅美华文作家、中国女性文学奖得主)

古城通灵 妙不可言



古城通灵,妙不可言。此次古城之行,对我来说是神奇之旅。泉州独特的元宵灯会,唤醒了我少女时代赏灯的记忆。泉州人民对元宵习俗的热爱之情全球罕见,人生需要有仪式感,元宵之夜再挤,泉州人民都要出来赏花灯。我认为,这恰恰是支撑民族精神的力量,这种节日氛围体现出来的仪式感比看花灯更为重要,这就是泉州人民能将元宵习俗代代相传下来的原因。

他乡遇故知,这是泉州之行另一大收获。在自由采风点选择时,我走进了东亚之窗文创园,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是自己老朋友建设的。东亚之窗文创园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将古城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呈现出来,有自己的特色。

好客泉州,此次古城之旅收获了满满的友谊,这就是泉州成为中国开放最早城市的原因吧。




熊莺

 (丰子恺散文奖获得者、专栏作家)

泉州是一座有根的城市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泉州,发现许多泉州人的一天是从诵经开始的,在寺庙中看到普通信众大清早就来礼佛,法相庄严,从许多点点滴滴中,让人感受到弘一法师在泉州留下的律宗影响犹在,这就是泉州的根脉之一。

古城的根脉还体现在建筑上,我发现泉州老城区很多建筑都在大树旁,有大树的地方必有房子。我常想,到底是先有树,还是先有房子?房也老,树也老,这就是古城给我留下的最美印象。建筑有根,人有根,城市亦有根,不管是寺庙、古迹,还是小巷民居,都在诉说着千年的传奇。犹如普通百姓家的祠堂,老祖宗的牌位是放在下面的,子子孙孙依次往上排,这就是“开枝散叶”。

泉州是一座有根的城市,因为根基很深,这里的文化不断开枝散叶,呈现出十分繁茂的景象。古城不仅有厚重的东西,还有清新雅致的一面,不虚此行。


来源:泉州晚报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