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苑讲坛丨曹进:网络——人类思维方式的搅拌器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曹进 (1964—),男, 陕西清涧人。现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符号学研究。
技术手段的迅猛发展彻底颠覆了传播形态。人类的“行事方式越来越像电脑,而且我们正好对此乐此不疲。”人类文化和思维被这种构建在技术垄断上的会话工具所引导,个体间的网络联结使人际传播达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自媒体的发展让每个人成为信息生产者与发布者成为现实。网络媒介在时空上的突破使人们更倾向于无结构的观念和非理性的思维方式。这种开放、多元、虚拟、强调个性化与交互式的特点使思维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进入新的纪元。网络俨然成为口语思维、书写思维、印刷思维和电子思维的超级思维搅拌器。
人类思维的基本模式与媒介技术形式的演化存在着对应的关系,相应的技术形态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波兹曼提出的“媒介即隐喻”就是提醒人们注意到不同媒介环境对思维方式的影响。电子媒介拥有的完全不同的时间、空间、符号和物理结构的偏倚,人们更倾向于无结构的观念和非理性思维方式。互联网带来的是空间并列型的、彼此互动的循环型思维逻辑,其开放性、多元性、虚拟性、随意性与多媒体交互等使人类思维进入了新的纪元。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和平等性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宏观和微观、历史和现实、地位与等级的限制,网民把被感知的事物发展、变化的形式和过程,用键盘数字、汉语拼音、字符画、小动画等仿真化、模拟化、形象化、现实化的方式,逼真地展现出来。促使人的思维从抽象走向形象化和具体化,视觉能力空前发达,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由此,网络不仅构建起了赛博空间,也创造出了“人脑-电脑”互联、“自然智能-机器智能”既协调统一又矛盾角力的“超级大脑”。
互联网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它同时会给我们带来困扰,通常人们关注的是网游、黄色网站、网络谣言、语言暴力等领域,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则会看到网络对人类思维模式的另一种改写方式。读图时代也已来临,直观化诱导人们用“看”去了解世界,人们的注意力更加分散,生活也更加碎片化,思维方式更加感性,理性思维能力渐降。网上的一个“段子”生动体现了对青少年迷恋网络的某种焦虑与纠结: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卸其QQ,封其微博,删其微信,去其贴吧,收其电脑,夺其手机,摔其ipad,断其wifi,剪其网线,使其百无聊赖,然后静坐、喝茶、思过、锻炼、读书、弹琴、练字、明智、开悟、精进,而后必成大器也。寒假结束了,谨以此文,献给开学的孩子们……
网络造就“时间陷落效应”。网络压缩了时间,也挤扁了空间。数字化复制和传播的简单特性使得“海量”信息不再海量,受众反而面临着信息“匮乏”的境地,导致了人类思维简单化。因此,尼古拉斯·卡尔说:“互联网正在把我们变成高速数据处理机一样的机器人,失去了以前的大脑。”我们总在刷新—刷文字、刷图片、刷页面,“刷”各种自己期盼的东西通过“刷”的动作来解决自己内心渴望找到“新奇异”的玩意儿,但实际上我们刷新的核心是自己的思维方式。思维趋同、心不在焉、失去耐心在某种意义上都与信息爆炸有关,“呵呵”、“哦”表现了人际言语交流的敷衍与应付。网络信息之多让我们不断被信息化浪潮冲击,信息缺失焦虑促使我们总担心错过什么消息;我们不断攫取信息,但深刻思考的方式已经成为过去。网络媒介带给人们极大便利的同时又消解着人们的理性思维,使人变成了懒得思考的“平面人”。点与点链接的网络使人们逐步丧失了深刻阅读的能力和理性思考的能力,会话窗口和刷新行为将我们的思维割裂成宛如一地鸡毛的碎片。蜂鸣、链接、登录成为日常生活工作的慰藉;数据、流量、Wifi成为网络日常生活的关键词,不能联网的恐慌或寂静的手机经常使人焦虑不安。
多任务处理导致网际迷航。网络不断改变人类的阅读方式,人类逐渐变成简单的“信息解码器”,跳读、略读、速读成为新的阅读习惯。人类专注地进行深度阅读时所形成的理解力、分析力以及联想空间在很大程度上都流失掉了。网络的技术特征扭转了人的思维逻辑——口语逻辑与键盘逻辑联手衍生出的点击逻辑使书写成为一种渐行渐远的学习或工作方式。恰如阿什德所言:“键盘的技术、技艺、逻辑和操作技巧正在取代口头和书写的传播。”网络时代的“速食”文化高于一切,“点击逻辑”下的发散性思考,培养出网民一心二用乃至多用的思维习惯,造成“多焦点”式的注意力涣散。在虚拟空间,人们同时打开几个网页、QQ的“哔哔”、微信的“滴滴”、微博的“嗡嗡”、购物的“亲”成为网民虚拟在场的表征。网民在浏览、聊天、查阅、采购、猎奇、观赏等行为中跳跃同步,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思维总是被其他的一些想法占据,吃着碗里、惦记着锅里、盯着案板上的占有心理导致注意力不断转换,“网际迷航”成为网络新生活的常态。作为“刷新”命令的执行者,F5键成为电脑键盘上寿命最短的工具。以“键”为“舌”、以“手”为“口”的交流方式使每个对话框都讲求速度和快捷,“快”思维演绎出了“微”化思维,二者联手促使人们双手翻飞,错别字、语句不通、加花语言、火星文成了言语交流的“标配”。鼠标被腾挪闪转,从甲移到乙再到丙,在超链构筑的信息迷宫里追逐着那些吸引人们眼球的标题。大把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被吞噬,可人们并没有获得多少真正有用的信息。


搜索引擎诱发“失忆症”。网上海量信息异常丰富,对于普通网民而言,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流中寻找有用的信息极为困难。搜索引擎解决了网络资源整合或融合以及提高效率等问题。但是,对于搜索引擎的过度依赖使得不思考、不记忆成为普遍习惯,诱发了集体的“失忆症”。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指出,搜索引擎正在悄悄地改变世界,也改变了我们大脑记忆的方式,记忆力衰退也是其中之一。网络成为人类记忆的“副脑”,对搜索引擎的依赖,人类渐渐失去了原本固有的积极思考、深入分析以及记忆的乐趣。互联网的知识储存和查找功能助长了人类的惰性,有问题就找“度娘”或“谷哥”,人类不必记忆什么,因为任何知识都可以信手拈来,因而有了网民如下谐趣说法:“你知道的百度知道,你不知道的百度知道,百度知道的你不知道”。所以,浏览代替了阅读,查询代替了记忆,点击代替了思考。浏览和查询在强化了视觉处理的能力,弱化了人类深度思考和创造的能力。微信、微博、微话使人们的注意力更加分散,生活也更加碎片化,思维方式更加感性,理性思维能力下降。“淘宝体”、“凡客体”等“XX体”的大热背后是思维趋同,努力的最终结果便是罗兰·巴特早有定义的“现代神话”,而这种“世俗神话的影响力就在于它提供满足和安慰,被放大的平庸获得了神圣的价值,并成为平凡生活的润滑剂和催化剂。网络海量信息反而使受众面临信息“匮乏”的境地,眼花缭乱的信息“重复拷贝别人的内容,重复再重复,拷贝再拷贝,制作出无数的信息垃圾,以致逛遍了所有的网站,却发现和只浏览一个比较大型的网站获取的信息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复制加粘贴替代了个人记忆,海量信息成了柯尔律治诗歌中“到处是水,却无水可饮”的倒影。
网络促使符号不断膨胀。在网络社交中,交往双方藉由各种网络工具,以一种“身体缺席”的方式互动,熟悉的“陌生人”成为网络人际传播常态。归属相同语言集体的理解对应于特定的语言形式,追求的是灵活多变的符号,而非将其作为不变的标记,语言符号的交换从来没有如此活跃过。网民处于网络空间遐想与情感的狂欢中,每个网民的思维方式都会产生一个智力“气旋”,通过联合创造、合并回忆把众人思维引向同一个指向。符号的生产与消费成为民间语文合力生产信息的思维调节剂,网民把封闭的个人思维变为开放互动式的集体思维,形成稳定的、有共同目标的集体思维模式,呈现出广泛复制、多样传播的辐射性及循环流行的周期性。数字逻辑对表达的限制提升了符号在表达中的地位,致力于改造符号以更好地交流,“身体缺场”一直伴随着网络主体实践的始终,对于“面对面”交际不可或缺的眼神、体态、语调、语气、口吻、表情等非语言符号缺失,各类小动画应用而生,微信“李雷和韩梅梅”表情包加上无厘头的搞笑翻译,诸如“You need cry, dear”(有你的快递),成为符号杂糅生产的代表。无处不在的连接使网民与网民在线、离线关系无缝融合,网络中的虚拟人际关系呈现出了一种真实化回归,形成一场从小众发声到大众共鸣的“集体语言狂欢”,“洪荒之力”受到国内外网民的热捧,便是语言狂欢的典型案例。网络既造就了思维的断裂,也实现了个人思维与群体思维的微妙杂糅、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即时拼接,桑斯坦的“众人生产知识”在网络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个人意识、集体意识与意识“散光”的角力,网络符号大生产丰富了语言形式,但不可否认也诱发了网络戾气,灾难消费心理也激发了网络围观、网络涂鸦以及网络语言暴力。

网络作为一种媒介手段与实现方式,本身没有道德价值评判和思维驱使能力,网络传播对人类思维方式影响的核心在于网络使用者主体如何自我节制,调适对信息的欲望,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控制,并同时顾及到客体的利益。与任何其它事物一样,网络也处在不断地运动、发展与变化之中。一分为二的分析网络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影响本身就说明人具有不断反省与反思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得我们能够趋利避害,逐步地的进行完善与自我完善,让网络最终成为人类思想延伸与交流的利器。
策划:子涵
编辑:唐颖怡


周一:【师苑讲坛】品味课堂精彩,汇集专家思想,传播先进理念。

周二:【师大逸事】延循历史足迹,讲述师大故事,凝练师大精神。

周三:【印象师大】定格唯美西师,聆听校友心声,寻找毓苑记忆。

周四:【西师有我】推介学人风范,展示学子魅力,书写淳朴情怀。

周五:【木铎之声】邀约闪烁繁星,聆听木铎金声,畅想心灵远游。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