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基建工程兵冶金三支队某连长35年前建深圳,如今开驿站已接待600名战友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我一下火车,看到满山的荒草荆棘,就知道要吃苦头咯。”——杨卫国




三十多年前,深圳春潮涌动,百业待兴。基建工程兵杨卫国随部队来到这里,他们的创业历程和一座城市的迅速崛起,锻造了一个火热年代里激情燃烧的岁月。


拓荒牛日夜不停工 创造“深圳速度”


杨卫国今年66岁,陕西户县人,,1983年3月2日随部队来深圳,参与拓荒建设。“海滩八百米,中心是荒山”说的就是当时的深圳。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是广东省最落后的地区之一。

老杨回忆起深圳给他的第一印象:几条铁轨从南码头仓库到北货站孤零零地延伸着,除了乘坐的火车和满地的工程兵外,满目荒凉,人烟稀少。稀稀落落的村庄散落在山脚河边,道路凹凸不平,坑坑洼洼。老杨说,“我一下火车,看到满山的荒草荆棘,就知道要吃苦头咯。”他们来深圳的第一件事就是搭建竹棚设营地,把长满草的山地开垦成可以生活的军营,营地当时没有饮用水,还要自己挖井打水。在那个拓荒的年代,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刚到深圳的那段艰辛的生活经历,让老杨和战友们至今难以忘怀。当时供应紧张,粮食不够,很多部队一连几天都吃不上一顿饱饭,经常有人饿晕在工地上。除此之外,老杨和大部分战友都是北方人,难以适应南方潮湿闷热的气候。差不多每个人身上、脚上都长了湿疮,一上工地擦破后,便疼痛难忍,十天半个月都不见好。



1983年9月9日,一场十二级台风挟着暴雨,肆虐了24小时之久,战士们刚搭起来的竹棚连同被盖、锅盆、碗筷全被卷上了天,这对基建工程兵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老杨回忆道,“竹棚都只剩下骨架子,我们没有地方躲雨,衣服也全湿了,站在外头过了一晚上。”暴雨后,他们才陆陆续续重新搭建竹棚入住。




台风刚过去一星期,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深圳的宣布大会就召开了,老杨所在的团被改为深圳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转业后,他们接手了位于红岭中路的政法大楼的建设任务。从工程开始的第一天起,老杨就把自己“钉”在了工地上,从原材料的采购、耗用,到施工中的技术难关破解,他都参与其中,“那时候年轻,一听到搅拌机发出的声音,就觉得自己浑身充满干劲,一点也不累了。”随着一个又一个建筑工程的完工,深圳也迎来了飞速发展时期。



“当年来深圳,搞工程都是人工,现在全变机械化了;以前20层高的电子大厦是特区第一高楼,现在超过40层的建筑数不过来;以前就深圳水库一个公园,现在四处都有美丽的风景……”谈起深圳这些年来的发展,老杨感慨万千。




2012年杨卫国退休了,忙碌了大半辈子,突然闲下来让他有些难以适应,他开始怀念起以前并肩作战的老战友。老伴赵云云说,老杨想念战友时间久了,身体就经常出毛病,三天两头跑医院,还突然双耳失聪,只能靠助听器和人沟通。看到这个情况,两人商量决定拿出自己在龙岗的一套商品房,,一来退休后有事可做,二来也可以联系全国战友。



为了让入住的战友回忆起当年的青春记忆,驿站的墙上挂满了当时建设深圳的老照片。休息室里有几个床位供来访者住宿,床上用品都是按照部队风格设计的,白色的床单、豆腐块被子、齐齐整整的军服军帽。五年来,老杨和老伴,。



“只要有人来,老连长每次都开车接送战友,到驿站后安排好他们的吃住。”驿站副站长丁明金说,这些年老杨坚持自己出资招待老战友,不仅这套房的房租搭进去,连退休工资也用上了,每年开销都要好几万。,老杨还特地办了几张交通卡放在房间供他们使用。





现在,,,相互之间联系也多了,不仅是杨卫国当年部队的战友,,老俩口和义工们一样高高兴兴地接待,。



当年这批只有二十来岁的毛头小伙子,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深圳,他们用辛勤的汗水修建了数不清的高楼、道路、桥梁,亲眼目睹了深圳从一个只有三万多人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拥有上千万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他们都是普通人,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没有渊博如海的知识,却实实在在地在深圳历史开篇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来源:腾讯大粤网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