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照护与康复(五)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本文内容来自于《中国老年医疗照护》。《中国老年医疗照护》今年4月将由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和人民卫生出版社联合出版。



糖尿病治疗


老年糖尿病治疗目标

2016年ADA(AmericanDiabetes Association)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建议老年人血糖控制个体化,依据患者疾病状态和健康状况,将老年糖尿病患者分为3类,见下表4-5-5。日常生活活动(ADL,Activities ofdaily living)包括躯体或基本ADL(PADL,physical ADL或BADL,basic ADL)和工具性ADL(IADL,instrumentalADL)二大类,目前ADL的评估方法很多,具体请参阅相关章节或相关书籍,以此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对于三类老年糖尿病患者群,制订了相应的血糖控制目标(表4-5-6),但基于患者和照护者的实际情况和偏好,可酌情制定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

表4-5-5  老年糖尿病人群分类

分类

患者疾病状态

健康

状况

分类

理由

并存慢性病


ADL评估


认知能力

I类

很少

基本无损

基本无损

尚可

更长的剩余预期寿命

II类

至少3个

IADL至少2项受损

轻中度受损

较差

中等的剩余预期寿命,高治疗费用,低血糖易致伤害,跌倒风险

III类

需长期照护

或至少1个终末期慢性病

ADL至少2项依赖照护

中重度受损

很差

有限的剩余预期寿命,治疗益处不明

并存慢性病指需要生活方式干预或药物治疗的慢性疾病,包括:中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高血压、肺气肿、3期以上慢性肾病、二便失禁、关节炎、跌倒、癌症、抑郁症等。

终末期慢性病指如充血性心力衰竭3-4级、氧依赖的肺病、需透析的慢性肾病、无法控制的转移癌等,能显著缩减寿命的慢性疾病的终末期,可引起明显的临床表现和功能损害。

表4-5-6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

分类

HbA1c

空腹或餐前血糖(mmol/L)

睡前血糖(mmol/L)

I类

<7.5%

5.0~7.2

5.0~8.3

II类

<8.0%

5.0~8.3

5.6~10.0

III类

<8.5%

5.6~10.0

6.1~11.1

HbA1c 8.5%对应的估算平均血糖为11.1mmol/L,HbA1c>8.5%的更宽松的血糖控制目标不做推荐,因平均血糖较高有发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风险和不利于伤口愈合。


老年糖尿病达标要点

血糖过高(HbA1c>8.5%或空腹血糖>11.1mmol/L),有发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风险或已发生急性并发症时,宜住院治疗,以防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逐步平稳降糖,不宜过快,以防发生低血糖反应和不耐受。有效降糖的同时,应积极防治低血糖反应和低血糖。

血糖控制目标按照上表推荐为宜,但亦可依据患者和照护者实际情况酌情调整。上表中虽未提及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范围,但餐后2小时血糖对血糖波动、HbA1c和糖尿病并发症演化亦有较大影响,为有效预防餐前低血糖及尿糖阳性,以6.0~10.0mmol/L为宜。

坚持长期持续平稳控制血糖,避免血糖过大波动。


老年糖尿病非药物治疗

饮食治疗

(1)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特殊性:饮食疗法咨询和随诊有经验的注册营养师是十分必要的,以期能达到优化的个体方案。需要重视的是,由于老年人经常承受更多负担(如共存疾病状态、抑郁、听力和视力减退以及认知障碍等),老年人自身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尤为困难。老年人更可能有独特的社会心理状况,例如依赖他人、认知障碍、刻板、独居、孤独、孤立和沮丧。这些均不利于饮食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足够的照护。

(2)正常餐饮食:指南推荐能量摄入:25~30 kcal/kg/d,可根据老年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实际采用值。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根据老年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标准体重确定近期的目标体重,用近期目标体重乘以上述每日每公斤体重能量摄入以获得每日的总能量需求。人体主要依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来供能,其能量供应换算:每1g碳水化合物供能4kcal,每1g蛋白质供能4kcal,每1g脂肪供能9kcal。首先计算每日碳水化合物供给量(g)=每日摄入的总能量(kcal)“X”的45%~60%,(具体值依患者实际情况定)/ 4(kcal/g)。其次计算每日蛋白质供给量(g):近期目标体重(kg)X [1.0~1.3g/kg或0.8g/kg(肾功能不全、尿蛋白增多者)],具体值依患者实际情况定]。最后计算每日脂肪供给量(g):[每日摄入总能量(kcal)-每日碳水化合物供给量(g)X 4(kcal/g)-每日蛋白质供给量(g)X 4(kcal/g)] / 9(kcal/g)。将上述计算得到的每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供给量按比例分配到三餐中,参照食物成分对照表(书店有售)或通过计算机食物成分换算软件(自行购买,或营养师处有),结合自身喜好计算各餐食物的份量(g)。糖尿病日常三餐分配比例一般为1/5:2/5:2/5或各占1/3。

1)碳水化合物:占每天总能量45%~60%。老年糖尿病患者宜多选择富含膳食纤维、低血糖指数的食物,包括全谷类食物如(糙米、燕麦、大麦、豆类等),可以帮助改善糖代谢和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膳食纤维属于一种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的碳水化合物,由于其不仅可以增加饱腹感,延缓胃排空,同时还可以缓解老年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及胃肠功能受累造成的便秘问题,我国2013版糖尿病营养指南推荐糖尿病患者膳食纤维摄入量可高于健康成年人,推荐为25~30g/d。

2)蛋白质:每日蛋白摄入为1.0~1.3g/kg,应以优质蛋白为主,即鱼类、肉类、牛奶等。不仅可改善胰岛素分泌、减轻年龄相关的肌肉减少,同时优质蛋白的合理摄入也是维持肌肉质量的关键。若已经存在肾功能不全如血肌酐升高、尿蛋白增多等,每日蛋白摄入需减量至0.8g/kg。

3)脂肪:占每天总能量的25%~35%,每日胆固醇摄入量不宜超过300mg,推荐每周吃鱼2~4次,以补充ω-3脂肪酸。

4)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老年人通常存在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问题,推荐钙摄入量是1000~1200mg/d,维生素D摄入量800U/d。

5)烟酒:应戒烟限酒。如喜欢饮酒者具体量可参考:女性每天不超过1个酒精单位(即14g酒精,相当于350ml啤酒,或150ml红酒,或白酒30ml);男性每天不超过2个酒精单位;建议每周饮酒不超过2次,以减少低血糖风险,避免空腹饮酒。

6)其它:如无低钠血症,应限制摄入过多食盐,以每日3~6克为宜,家中可配定量勺。不用刻意使用糖醇或甜味剂代替蔗糖,目前医学研究显示其并无确切的益处。

(3)鼻饲饮食:鼻饲饮食是对不能正常经口进食但胃肠功能尚可患者,经鼻腔留置导管于胃内(鼻胃管)或于十二指肠或空肠内(鼻肠管),通过此留置导管向胃内或肠内灌注营养液和水以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基于留置导管内鼻饲液的灌注方式不同,目前有普通灌注鼻饲、重力滴注鼻饲和泵鼻饲。下面介绍的是最常用的鼻胃管普通灌注鼻饲。

1)鼻饲饮食方案

①正常餐饮食法配置鼻饲营养液:利用上述正常餐饮食换算法选择食物,将食物进行必要处理以便易于研碎,每餐时将食物混合后,放入电动搅拌机,磨碎搅拌成无颗粒糊状物,加水调成便于灌注的流质食物。

②肠内营养剂法配置鼻饲营养液:目前药店和医院均有售鼻饲用肠内营养剂,可咨询营养师,利用此类肠内营养剂配置鼻饲营养液。

2)鼻饲过程

①鼻饲时先行回抽胃液,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如血性、咖啡色胃液)或胃潴留(空腹胃液超过1000ml)。如有上述情况则暂停鼻饲,咨询医师,酌情处置,待好转后再行鼻饲。如无上述情况,则先注入少量温开水,然后输注鼻饲营养液,最后温开水20ml冲管,避免食物残留在胃管内发酵或变质,引起病人胃肠炎或堵塞管腔。鼻饲速度应缓慢,并随时观察病人的反应。

②每次注入鼻饲营养液前应用纱布过滤,以防胃管堵塞。

③二次鼻饲营养液之间可加注果汁、菜汁、温开水等,以增加水分。

④鼻饲营养液和其它灌注液的温度应在38℃~40℃,流经胃管的速度不宜过快,每次注入量200~300毫升为宜。

⑤鼻饲时保持患者半坐位,或床头抬高30~45度角,鼻饲后保持半卧位30~60分钟后再恢复平卧位。

⑥鼻饲后将鼻饲管末端盖帽固定或部分反折用线绳扎紧,纱布包好,皮筋系紧,必要时安全别针固定于枕旁。整理用物,做好记录,如鼻饲时间、鼻饲液、患者反应等。

⑦鼻饲管需定期更换,鼻饲管的置入和拔出需要有经验或资质的人员进行操作。

3)鼻饲注意事项

①患者对鼻饲需要一段适应过程,开始时鼻饲营养液宜少量、清淡,逐渐加量,中午食量稍高于早晚,每日4~6次。

②鼻饲前应确认导管位置,要检查胃管有无脱出、松动或盘于口腔,使用过程中如疑有移位,应就诊医院行影像学检查。

③灌注的鼻饲液过冷或过热均可引起腹泻或胃肠反应。因此,灌注前用手背或前臂内侧皮肤测试温度,以感觉不烫为宜。

④根据患者胃肠反应和身体状况等,必要时咨询营养师调整配液方案。

⑤鼻饲营养液应新鲜配制,鼻饲时要保证无菌操作,餐具要保持清洁,纱布及注射器应每日更换一次。

⑥药物应将药剂研碎,溶解后鼻饲。

⑦脑血管意外患者因咳嗽、吞咽反射低下及贲门括约肌处于开放状态而使胃液易返流造成误吸,甚至导致肺炎。此类患者鼻饲前应将床头抬高30~35度,以避免进食过程中及进食后的呛咳、返流、呕吐等情况,减少肺炎发生。

⑧每天进行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口腔感染。

⑨与清醒患者多沟通,介绍导管护理知识,告知患者尽量减少用力咳嗽、咳痰,咳嗽时用手固定胃管以防胃管脱出。


运动治疗

(1)重要作用:是糖尿病不可或缺的一种治疗方法,早期将运动疗法引入糖尿病治疗中可以改善老年人身体功能及衰弱。规律运动不仅可以利于控制血糖、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体重及改善体成分(增加肌肉和骨含量、减少腹部脂肪),还可以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提升幸福感等。缺少运动与糖尿病发病明确相关,不论是行走还是剧烈运动均能有效降低血糖,既能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同样可以改善并发症的发展和预后。

(2)适合人群:鼓励所有糖尿病患者进行运动锻炼,高龄老人和衰弱者不应回避这些运动。

(3)运动方案:应该循序渐进,并且综合考虑疾病和失能情况进行个体化定制。运动方案应该从低、中强度运动开始,并以一种没有损伤且可持续的运动时间和频率长期坚持,随后可酌情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频率。运动频率最好每周至少3次,运动时间每次20~45分钟,最长不超过1小时,累计每周150分钟以上为宜。运动形式应该包含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等。

1)有氧运动:应以中等强度为主。通俗来讲,中等强度运动是指运动时心率约为(170-年龄)次/分,锻炼后能连贯说话,微汗,稍微有点累,轻度肌肉酸痛但休息后可消失,次日体力充沛。选择多样性及趣味性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划船、自行车、健身操、广场舞、乒乓球、羽毛球、保龄球、太极拳、舞剑、家务活动等。对于老年人,快走是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

2)抗阻运动:就是依靠自身力量克服外界阻力的运动。随着近年来对少肌症危害的认识,抗阻运动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肌肉不同程度萎缩也是一大问题,四肢骨骼肌参与的抗阻运动不仅可以增加肌肉合成,也可以延缓肌肉衰减的速度,同时对心肺功能的要求也较低。阻力可来自物体、自身重力、专门器械(如举重物、俯卧撑、哑铃、弹力带等),是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的主要手段。推荐糖尿病患者每周进行2~3次抗阻运动,每次有效的抗阻运动所带来的效应会持续48~72小时。

(4)运动注意事项:

1)由于运动会影响血糖,对于血糖波动较大者,应本着血糖“宁高勿低”的原则,如果运动过程中出现不适反应要注意是否发生低血糖,以避免发生低血糖为首要原则,运动时准备葡萄糖水或糖块。如运动前血糖<5.6mmol/L,应进食碳水化合物后再开始运动。对于应用胰岛素的患者,大剂量(高强度、大于1小时)的运动通常需要减少50%的胰岛素剂量;如果低强度短时间的运动,胰岛素剂量可以不作调整。

2)运动宜在餐后1~3小时内进行,应循序渐进,初期运动时间应控制在10~15分钟以内,待身体适应后再将运动时间提高到30分钟/次以上。运动前及运动后均应进行热身运动5~10分钟,以减少肌肉拉伤及关节扭伤的发生,有关节病变者运动时应带上护膝、护腕、护腰等。务必穿舒适的运动鞋进行运动,气温过高或过低时不宜锻炼。老年人应避免运动量过大或过猛的剧烈活动。

3)下列几种情况应暂停运动疗法

① 血糖大于16.7mmol/L,伴尿酮体阳性。

②明显的低血糖症(血糖低于4.0mmol/L)或者血糖波动大。

③急性感染如发热时,或血压超过180/120mmHg。

④稍微活动一下就感觉胸闷、气喘的患者。

⑤对于合并心功能不全、严重糖尿病肾病、眼底病变、脑卒中者,应先咨询专科医师后选择合适的运动。

(5)运动过程中注意下列情况处理:

1)低血糖:若出现心慌、手抖、出冷汗、意识障碍等可能提示低血糖的发生。应立刻测末梢血糖,若血糖低于3.9mmol/L,或无血糖仪情况下,立即口服15~20克糖块或糖水,3~5分钟后血糖仍低于3.9mmol/L或上述症状无明显改善,再口服同等量的食物,进食后血糖难以纠正或出现意识障碍者以及无法进食或发生严重低血糖者应送医院抢救。

2)冠心病:应警惕心血管病,如出现胸闷、胸痛,甚至放射至颈部、胳膊、后背及上腹部、上不来气、出汗等症状,可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片或速效救心丸,若症状持续30分钟以上不缓解,或疼痛剧烈难以忍受时,请立即呼叫120送患者到医院就诊。

3)高血压:如出现头晕、头痛,应停止运动,并测量血压,若血压升高明显可给予降压药口服。如有四肢活动不灵、嘴角歪斜、意识不清、恶心等,应警惕脑血管病,应立即送医就诊。


糖尿病药物治疗

常用降糖药的选择

下表4-5-7罗列了目前常用降糖药的主要作用、优点和缺点,有利于照护者和患者对降糖药有所了解,特别是对药物缺点的了解,有助于发现不良事件而调整降糖方案。应用每种药物之前,建议阅读药物说明书的禁忌症、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以便发现异常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防治严重不良事件。

表4-5-7  常用降糖药作用及利弊

作用

主要优点

常见缺点

双胍类

降低肝糖输出,改善胰岛素抵抗

低血糖少见,不影响或减轻体重,降低心血管事件

注意:胃肠道反应(腹泻,腹部不适),维生素B12缺乏,罕见乳酸酸中毒。eGFR<60  mL/min时注意减量。

禁忌:低氧血症,酸中毒,脱水,酗酒,充血性心力衰竭,肝衰竭,eGFR<30 mL/min。

上市药品:通用名(商品名)

二甲双胍(格华止,迪化唐锭)等

磺脲类(第2-3代)(胰岛素促泌剂)

促进胰岛素分泌

降低微血管并发症风险

注意:低血糖(特别是格列本脲),增加体重(约2-3kg)。eGFR<50mL/min(格列本脲),eGFR<30mL/min(格列齐特和格列美脲),注意减量。

禁忌:eGFR<30mL/min(格列本脲),eGFR<15(格列齐特和格列美脲)。

上市药品:通用名(商品名)

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吡嗪(美吡哒,瑞易宁),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美脲(亚莫利,万苏平)等

氯茴苯酸类(格列奈类)

促进胰岛素分泌

无磺胺过敏风险,eGFR降低无需调量,降餐后血糖

注意:低血糖,增加体重。

禁忌:妊娠。

上市药品:通用名(商品名)

瑞格列奈(诺和龙),那格列奈(唐力)等

噻唑烷二酮类(格列酮类)

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低血糖少见,提升HDL-C,降TG,

注意:增加体重(因体液潴留),体液潴留(加重心衰),增加骨折风险,eGFR<30mL/min需留意,增加膀胱癌风险(吡格列酮高剂量和疗程相关)

禁忌:妊娠,代谢性骨病,III/IV级心衰。

上市药品:通用名(商品名)

吡格列酮(艾可拓),罗格列酮(文迪雅)等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减慢肠内糖类的消化和吸收

低血糖少见,不影响或稍增加体重,降餐后血糖

注意:胃肠道反应(腹胀、排气多)。

禁忌:eGFR<25  mL/min,明显消化和吸收障碍的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由于肠胀气而可能恶化的疾患。

上市药品:通用名(商品名)

阿卡波糖(拜唐苹,卡博平),米格列醇(瑞舒,奥恬苹),伏格列波糖(倍欣)等

DPP4抑制剂(格列汀类)

葡萄糖依赖的胰岛素分泌增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不影响体重,耐受性好

注意:血管性水肿,荨麻疹,免疫介导的皮肤反应,罕见急性胰腺炎,可能引起关节痛

上市药品:通用名(商品名)

西格列汀(捷诺维),维格列汀(佳维乐),沙格列汀(安立泽),利格列汀(欧唐宁),阿格列汀(尼欣那)等

GLP-1激动剂

葡萄糖依赖的胰岛素分泌增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减慢胃排空,有饱腹感

适度的体重下降(可达2-3kg),少见低血糖

注意:胃肠道反应,罕见急性胰腺炎,增加心率。

禁忌:eGFR<50mL/min,妊娠,胰腺炎病史,甲状腺髓样癌个人史或家族史,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MEN 2)

上市药品:通用名(商品名)

艾塞那肽(百泌达),利拉鲁肽(诺合力),阿比鲁肽,利司那肽等

胰岛素(人胰岛素及其类似物)

增加血糖清除,降低肝糖输出,抑制酮体生成

降糖绝对有效,降低微血管并发症风险

注意:低血糖,增加体重,需要训练,患者不情愿应用,需要注射(除了吸入式胰岛素),非毒性(吸入式胰岛素)。

禁忌:严重过敏,低血糖

上市药品:通用名(商品名)

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赖脯胰岛素(优泌乐),门冬胰岛素(诺和锐),赖谷胰岛素,吸入式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优泌林R,诺和灵R。中效胰岛素:优泌林N,诺和灵N。

基础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来得时),地特胰岛素(诺和平),德谷胰岛素。

预混胰岛素:优泌乐25,优泌林70/30,诺和锐30,诺和灵30R,诺和灵50R。


阿司匹林的应用

阿司匹林对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CCVD, cardiac-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的一级预防尚存争议,且老年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和颅内出血的风险较年轻患者高,因此阿司匹林对老年糖尿病患者CCVD一级预防有待更多的研究证据支持。糖尿病和年龄均是CCVD的危险因素,且已有证据证明阿司匹林使CCVD的二级预防获益明确,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如有明确的CCVD,除非禁忌,均建议使用阿司匹林。


降脂药物的应用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chinesediabetes society)2014年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中提出,下列所有糖尿病患者,无论基线血脂水平如何,均应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使用他汀类药物:①有明确的心血管疾病;②无心血管疾病,但有一个或多个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早发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吸烟、高血压、血脂紊乱或蛋白尿)。有证据表明老年糖尿病患者会在他汀药物治疗中与年轻人获益相似甚至更好。


药物相互作用

因患者均为老年,一般多有一些并存疾病或因临床事件而服用一些药物,加之降糖药,故服用药物较多,特别需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注意事项,详细内容可参见药物说明书。如发现药物相互作用的不良反应或药物之间有冲突,请咨询开药的相关医师,进行必要的调整。


糖尿病治疗中常见的认识误区

1.很少监测血糖、或一日测一次、或一日测多次、或数日测一次血糖(错误)

血糖包括基础血糖和糖负荷后血糖8-10小时未进食时,血糖达到基础血糖水平,空腹血糖作为基础血糖的代表;进餐后2小时以内血糖逐渐升高,餐后2小时血糖作为糖负荷后血糖的代表;2小时以后血糖逐渐下降,3~4小时以后至下一餐前血糖逐渐接近基础水平。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缺陷,有的患者胰岛素高峰较正常人出现明显延迟,推迟到餐后2~3小时,而此时血糖已处于下降,因此可能在下一餐前出现低血糖。

正确做法参见血糖监测。


2. 三餐后2小时血糖选择一个监测即可,不必都测(错误)

因为身体本身就有昼夜变化、三餐前情况和三餐饮食往往有一定程度不同,所以不可选一餐后2小时血糖完全代表其它二餐后2小时血糖,尤其在血糖有明显波动和血糖不达标时,三餐后2小时血糖均应监测,以防调糖过程中因不知某餐后2小时的血糖情况而至该时点血糖不达标或出现低血糖。

3. 血糖控制达标后自行停药1~2日内血糖仍基本达标,自觉病情已好而不再用药(错误)

降糖药进入体内后到完全排出体外需至少3个半衰期(往往至少数日之久),因此停药后1~2天内药物仍有残留而继续起作用,如继续停药,药物进一步排泄后,血糖可逐步上升至非达标水平,导致血糖明显波动。

4. 靠民间“偏方”、广告治疗,不愿意服用正规降糖药(错误)

正规降糖药物都是经过正规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在明确其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禁忌等项目后方可上市,更为可靠和可信。

内分泌专业医生都是经过正规培训、都有正规行医执照,依据多年工作经验和国内国际指南,针对患者具体病情和实际情况选择更为安全和有效的降糖药物,所以内分泌专业医生比“偏方”和广告更为可靠和可信。

正规降糖药和正规内分泌医师,能保证糖尿病的系统治疗,能更有效的控制病情和达到更好的预后

5. 降糖越快越好,血糖越正常越好(错误)

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脏器功能处于代偿状态,并存数种疾病,过快过猛的降糖速度,常常会出现低血糖反应或不耐受,甚至出现预想不到的不良事件,因此建议逐步平稳降糖至相应达标范围。

依据前述论述,老年糖尿病人群依据不同的疾病状态、健康程度、个人偏好及实际情况等,血糖控制目标有所不同(见表4-5-6),并且可酌情个体化达标。

6. 平素血糖控制达标,无糖尿病并发症相关不适,故不必检查糖尿病并发症(错误)

糖尿病并发症早期往往无症状,容易被忽略,等一旦有明显不适,常常病情已较严重,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定期安排并发症检查是有必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的筛查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对于第I类患者,可按照年轻成人的标准筛查并发症。对于生存期短、有多种并发症的II/III类患者,应权衡并发症的筛查与获益时间的关系,应更多关注导致功能障碍的并发症,如足部溃疡、截肢及视力损害等。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